"亭上秋风":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
"记去年袅袅":拂拭着我的脸,
# 袅袅:微风吹拂。
"曾到吾庐":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
"山河举目虽异":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
"风景非殊":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
"功成者去":功成的人走了,
"觉团扇、便与人疏":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
# 团扇:圆形的扇子。
"吹不断":秋风是吹不断的,
"斜阳依旧":斜阳与过去一样,
"茫茫禹迹都无":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
# 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
"千古茂陵词在":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
# 茂陵词:指汉武帝的《秋风辞》。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指汉武帝刘彻。
"甚风流章句":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
# 风流:文采美,韵味浓。,甚:真。
"解拟相如":怎么有人说那是模仿司马相如的章句呢。
# 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解拟:能比拟。
"只今木落江冷":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
"眇眇愁余":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
# 眇眇:远望貌。
"故人书报":朋友来信,
# 书报:来信说。
"莫因循、":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
# 因循:拖延,延误。
"忘却蓴鲈":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
# 蓴鲈:蓴,咏思乡之情、归隐之志。
"谁念我":有谁会想到我,
"新凉灯火":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
"一编太史公书":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 史公书:即司马迁的《史记》。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出自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之手。此词围绕“秋风”铺陈开来,在浮想往昔之中,尽显自我内心世界。辛弃疾以层层推进的笔触,借由丰富联想,将对家国命运的慨叹、朝代兴亡的感悟以及个人仕途受挫的愤懑,不着痕迹地交融一体。词人巧用诸多典故勾勒秋天景致,以此寄托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洋溢着拳拳爱国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政治上屡遭打压后的悲凉心境。词的末尾,辛弃疾通过对友人劝言的回应,坚定地表明自己不甘于长久退隐,仍热切关注时政,时刻准备为国家施展抱负、有所建树。全词尽显辛弃疾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与豪迈气魄。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木落江冷,蓟门听彻胡笳”等景色的描写,营造出萧瑟、冷清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家国命运的忧虑。用典:辛弃疾多处运用典故,“大禹英灵,想今朝、也会揶揄”“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等,借大禹、漫郎等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追慕,以及对当下时局的看法,丰富了词的内涵,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功成者去”二句也连用典。《战国策·秦策》:“蔡泽谓应侯日:‘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团扇”句出自《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二句作者借以对宋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的作法表示不满。虚实结合:“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是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而“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自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则是词人想象之景,通过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亦真亦幻的情境之中,更能体会到词人的情感起伏。对比:“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将曹操的兵败与古时英雄的壮举进行对比,衬托出当今英雄的缺失,表达了词人对当时南宋朝廷无人能收复失地的感慨与无奈,强化了词的主题。情景交融:全词将对秋风、木落、江冷等自然景象的描写与词人的怀古之情、家国之叹紧密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目断、关河路绝。信音稀、画楼何处。数声角,呜咽未断,落梅愁绝”,借景的凄凉来烘托内心的愁苦,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化用:上片巧妙化用了《九歌・湘君》中 “袅袅兮秋风” 这一经典语句 。
3. 分段赏析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上片开篇,辛弃疾巧妙化用《九歌・湘君》里“袅袅兮秋风”之句,奠定了秋意袅袅的基调。“山河举目虽异”两句,则源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东晋时,南渡的士大夫常聚于新亭宴饮,周侯席间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众人皆相对落泪。辛弃疾登秋风亭时,与他们心境相仿,眼前风景依旧,山河却已破碎,西风萧瑟,心中满是感慨。随后“功成者去”二句,连续用典。《战国策・秦策》中蔡泽对应侯所言“四时之序,成功者去”,以及《汉书・外戚传》中班婕妤《怨歌行》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团扇”之句,辛弃疾借此对南宋朝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的行径表达强烈不满。秋风中,夕阳西沉,辛弃疾放眼望去,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已难寻踪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舜禹时期洪水泛滥,大禹率众疏通九川,平定四海,即位后东巡至会稽驾崩,如今绍兴会稽山尚有禹陵、禹庙。明末陈子龙曾有“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之句,感慨大禹功绩,哀叹明朝将亡。辛弃疾同样追忆大禹拯救天下的伟业,悲叹南宋缺乏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下片依旧围绕怀古展开,提及汉武帝这位英雄君主。汉武帝巡行河东时创作《秋风辞》,辛弃疾在秋风亭联想此辞,并非仅因时令契合。他借此缅怀汉武帝抗击匈奴、强盛帝国的卓越功绩。表面夸赞汉武帝的风流辞章可与司马相如辞赋比肩,实则歌颂其武略,暗讽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接着,辛弃疾引用《九歌》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嫡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怅望江南半壁江山,缅怀大禹、汉武帝,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而后笔锋一转,称朋友们来信劝他莫留恋官场,勿忘归隐。此处“莼鲈”用东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念故乡的典故,以友人来信口吻暗示其弃官退隐。这体现了辛弃疾回顾历史后,面对现实的心理矛盾。但结尾他并未回应朋友,只说在清凉秋夜挑灯研读《史记》。《史记》中廉颇、李广等爱国英雄效命疆场却晚年遭压抑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时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其老骥伏枥之心昭然若揭。全词巧用典故描绘秋景,抒发对北方故土的思念,饱含爱国情怀,也流露出政治上受打击的悲凉。篇末借对友人的回应,展现出他不甘长期退隐,积极关注政治、欲有所作为的决心。
# 高绝,超绝。既沉着,又风流;既婉转,又直捷。句意深长,尤为千古杰作。迹似渊明,志如子美。
清陈廷焯《云韶集》
# 江南久无豪气,看规恢意概,当代谁如?
宋张镦不详
# “功成者去”四句“于悲壮中见浑厚”。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下一篇:宋·辛弃疾《江行吊宋齐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