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参错本儿嬉":三口泉水参差错落,这本是大自然像儿戏般的有趣现象,
"认作参星转更痴":若把它们认作天上的参星,那就变得更加痴傻了。
"却笑世间真狡狯":反倒嘲笑世间之人实在狡黠,
"古今能有几人知":从古到今,又能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呢。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写作手法
双关:诗中的“参”字,既指福州的“参泉”,又关联天上的“参星”,形成一语双关。这种巧妙的文字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还为诗歌的对比和转折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自然现象与人们认知之间关系的思考。对比:将“三泉参错”的自然现象与人们“认作参星”的错误认知进行对比。自然呈现的三泉参错本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景象,而人们却因错误解读,将其与遥远的参星联系起来,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容易偏离本质的问题。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三泉参错本儿嬉,认作参星转更痴”,诗人开篇描绘三泉参差错落的景象,认为这不过是大自然呈现出的一种类似儿戏般有趣的现象。然而,若有人将这三泉误认作天上的参星,那就显得更加痴傻可笑了。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对错误认知的调侃,为后文对世人的感慨做铺垫。后两句:“却笑世间真狡狯,古今能有几人知”,诗人由对具体现象的描述上升到对整个世间人的评价。“却笑”二字,直接表明诗人的态度,讽刺世间之人过于狡黠,不肯以单纯、正确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古今能有几人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真正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极为稀少,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世人认知局限的感慨这一主题。
上一篇:宋·辛弃疾《周氏敬荣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