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巅清风徐来,空中仿佛飘荡着笙箫与鹤鸣交织的清越之音,
"山前人望翠云屏":山前游人驻足远眺,只见层叠苍翠的山峦如同一面巨大的绿色屏风,横亘眼前。
"蓬莱枉觅瑶池路":哪怕在传说中蓬莱仙岛徒劳地寻找瑶池的路径,
"不道人间有幔亭":却不知人间早已存在如幔亭峰般的神仙所在。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分段赏析
“山上风吹笙鹤声”一句,从听觉角度切入。诗人以灵动之笔,描绘出山上仿佛传来笙乐与鹤鸣之声。“风吹”二字,赋予声音一种灵动、缥缈之感,仿若这笙鹤之声并非来自人间,而是随着山风从仙境悠悠飘来,为整首诗营造出神秘且超凡脱俗的氛围,使读者尚未亲见武夷山景,却已被这似仙乐般的声音吸引,仿佛踏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山前人望翠云屏”是视觉描写。“山前人”点明视角,“望”字引领读者视线,望向那如翠云屏风般的山峦。“翠云屏”运用比喻修辞,将武夷山比作翠绿的云彩堆叠而成的屏风,形象地展现出武夷山山势巍峨、峰峦连绵且植被繁茂、翠色欲滴的特点,巍峨的山势如屏风般矗立眼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出武夷山的壮美秀丽,让人对其景色心生向往。“蓬莱枉觅瑶池路”,“蓬莱”和“瑶池”在古代传说中都是仙境所在,常被视作遥不可及、充满神秘与美好的地方。诗人在此说“枉觅”,意思是白白地去寻觅通往蓬莱、瑶池之路。这一句暗示了人们以往总是认为仙境只存在于传说之中,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道路,实则是先为后文做铺垫,引发读者对仙境所在的思考。“不道人间有幔亭”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不道”即“不料”“没想到”之意,转折有力。诗人指出,人们未曾料到人间就有像幔亭这样的仙境。幔亭在武夷山,此处指代武夷山的美景。此句打破人们固有认知,将武夷山的美景与传说中的仙境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其超越想象中对仙境的追寻,盛赞武夷山景色之绝美,毫不逊色于传说中的蓬莱、瑶池,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由衷的惊叹与赞美之情,也让读者对武夷山的神奇美妙有了更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