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诏下十五年":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
# 和戎诏:与金议和的诏书。和戎:戎,古时对西边民族的贬称。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 空临边:徒然地驻守在边疆。边,边疆,边境。
"朱门沉沉按歌舞":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
# 按歌舞:按着节拍唱歌跳舞。,沉沉:深沉的样子。,朱门:这里指达官贵人的宅第。古代达官贵人的门多红色,故云。
"厩马肥死弓断弦":可叹战马肥死厩房弓箭断了弦。
# 弓断弦:谓长期不修武备,致使弓断了弦。,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厩马:养在马房里的马。
"戍楼刁斗催落月":边疆戍楼的刁斗声声催下落月,
#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作报时打更的器具。,戍楼:边塞上守卫警戒的岗楼。
"三十从军今白发":可伶战士三十从军今日已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羌笛幽怨可谁能理解战士的心,
# 壮士:指守卫边疆的战士。,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沙头空照征人骨":月色凄凉空照沙场战士的遗骨。
# 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中原干戈古亦闻":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
# 干戈:古代的兵器,这里代指战争。,中原:指沦陷在金人手中的淮河以北地区。
"岂有逆胡传子孙":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 岂有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逆胡,指金人。
"遗民忍死望恢复":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 恢复:收复故土。,忍死:忍受屈辱、不死以待。,遗民:沦陷区的老百姓。
"几处今宵垂泪痕":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南宋“和戎”政策下将军不战、权贵享乐、戍边战士虚度光阴、中原遗民盼恢复等场景,痛斥南宋朝廷的腐朽,表达了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批判以及对战士、遗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朱门沉沉按歌舞”与“厩马肥死弓断弦”,以权贵的醉生梦死对比边防武备荒废,凸显统治者腐朽;“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将军不作为与战士悲惨命运对照,反映和戎之害;“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侵略者安居乐业与遗民含泪盼归对比,展现民族苦难,强化情感表达。反问:“岂有逆胡传子孙”此句运用反问手法,诗人以强烈的语气对“逆胡传子孙”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表达愤慨。本不该让外敌在中原大地繁衍扎根,可现实却是和戎政策下南宋无力抵抗,任由其发展,反问语气比直白陈述更能激发读者对南宋统治者不作为的谴责,宣泄出诗人内心对国土沦陷、民族受辱的悲痛与不甘。
3. 分段赏析
开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统领全篇,与后续种种场景紧密相连,因果昭然。“和戎”之策,本应作权宜之计,孰料一晃十五年过去,岁月蹉跎,其间将军拥兵却按兵不动,一个“空”字,饱含着诗人深深的质疑与痛心。紧接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将两个反差极大的画面并置:权贵们在深宅大院里沉醉于歌舞升平,夜夜笙歌,“沉沉”二字,将他们纸醉金迷、忘却家国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按”字更是精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重臣们耽于享乐、罔顾国难的丑态;与之相对的是,马棚中的战马因久无战事,膘肥体壮却无用武之地,最终肥死,武库中的弓弦也因闲置腐朽断裂。这鲜明的对比,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荒淫腐化揭露无遗,边防武备荒废至此,国耻早已被抛诸脑后。而陆游,这位日夜心系抗金复国的伟大诗人,目睹此景,内心的愤慨犹如熊熊烈火,喷薄而出。究其根源,南宋统治集团为一己之私,贪图安乐,竟不惜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朱门”一句更是直击要害,将他们妥协投降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敌当前,国土沦丧,他们却怯懦畏战,屈膝求和,颁布所谓的“和戎诏”,直接导致养来御敌的战马、杀敌的弓箭或死或废,马肥死、弓朽断,这是何等惨痛的现实,令人扼腕叹息,“厩马肥死弓断弦”恰如其分地补充了“将军不战空临边”,二者皆与和戎下诏脱不了干系。进入第二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在这和戎诏施行的十五年间,边关一片死寂,曾经的热血操练、流血战事不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仿若一潭死水。诗人将目光聚焦于边关尚存者与死难者的命运天平之上,探寻他们的价值所在。对于尚存的将士们而言,因那道“和戎诏”,多年来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与无奈。每夜,只能听着戍楼上的刁斗声,一次次无奈地送别西沉的明月,满心的壮志豪情无处安放,只能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春在这无聊的等待中悄然流逝,当年三十岁左右意气风发参军的壮士,如今已两鬓斑白。一个“催”字,仿若声声急切的催促,道尽岁月无情;“壮士心”三字,赤诚滚烫,满是报国之志;而随后的反问句,更是饱含着壮士们的无奈与悲愤。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和如怨如泣的笛声里,隐藏着他们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杀敌立功,早日摆脱这枯燥乏味的生活,回归阔别已久的家乡。然而,这份炽热的心愿,又有谁能懂呢?相较于尚存者尚存一丝幻想,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则更为悲惨。“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宛如一把利刃,刺痛人心,它意味着战士们杀敌报国、魂归故里的梦想,随着岁月流逝,最终只能随着他们老死边关、化作暴露荒野的白骨而彻底破灭,他们所奉献的青春与热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毫无价值可言。值得一提的是,此句与前文“将军不战空临边”重复使用“空”字,看似违背诗歌创作的忌讳,实则匠心独运,恰恰通过这一字,将将军的不作为与征人的悲惨命运鲜明地对立起来,生者在边关百无聊赖、幽怨满腔,死者则暴尸沙场,无人收殓,生与死的强烈对照,将战士们的悲剧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谴责以及对边关战士的深切悲悯,“空照”“谁知”等词,更是诗人这种复杂心情的生动注脚。诗的后半部分,笔触陡然一转,从边关将士延伸至北方沦陷区的百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诗人笔力千钧,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烽火连天,无数中华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抵御外侮。此句用意深远,一方面,与开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实状况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痛斥当下南宋统治者的怯懦无能;另一方面,与后文“岂有逆胡传子孙”构成反差强烈的反问句式,以雷霆万钧之力,抒发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又构建起一幅令人痛心疾首的画面:一边是侵占中原的女真人在此繁衍后代,子孙满堂,安居乐业,准备落地生根,长期统治这片土地;另一边则是饱受异族欺凌的中原遗民,他们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却始终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盼望宋军能够挥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然而,一年又一年,希望一次次落空,他们只能强忍着悲痛,空望着南方,在一个个夜晚暗自垂泪。这结尾两句,恰似陆游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将遗民的复国渴望与无奈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揭示了“和戎诏”给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让人为之动容。整首诗层次分明,通过多重对比,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边关战士的悲惨、遗民的苦难一一呈现,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正义与光复的执着追求。
4. 作品点评
《关山月》这首诗中满溢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对百姓疾苦的关切,情感沉痛且悲愤,有着直击人心、催人泪下的感染力。这般强大的情感力量,一方面源自陆游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他心系山河破碎、念着苍生苦难;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尤为突出的是,诗人匠心独运,构建起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通过巧妙的对比组合,将不同场景、人物的境遇鲜明呈现,让诗作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也使读者更易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沧桑与悲怆。
# 仅用十二句诗,高度概括地描绘出“隆兴议和”以来十多年间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和不同人物的处境、心态,而作者忧国忧民,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肺腑。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 《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还把题目跟《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联系了起来。从今存诸多此题乐府诗来看,确实不脱士兵远戍思归或思妇念征夫的内容。陆游第一次改变了这个乐府旧题的内容,尽管此诗也写到远戍的士兵和月临边关,但诗的主题却完全变了,它不再“伤离别”,却伤朝廷不图恢复的“和戎”政策带来的苟安局面。这个乐府旧题也是第一次被完全用来表现当前的时事题材和抨击腐朽的现实政治。这是陆游的创新。
现代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