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飞泉万斛珠":山上飞泉似万斗珠玉倾泻。
# 山上飞泉:明·曹石仓《大明一统名胜志》及《铅山县志》引均作“山下流泉”。
"悬崖千丈落鼪鼯":千丈悬崖唯有黄鼬、飞鼠上下。
# 落鼪鼯:唐杜少陵《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其三》:“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鼪,鼬属;即鼬,一名鼠狼,俗称黄鼠狼。鼯,鼠属。鼠的一种,别名夷由,形似蝙蝠,以其前后肢间有飞膜,能在林中滑翔,俗称飞鼠。
"已通樵迳行还碍":已经有了樵夫行走的小路,但走起来还是有些阻碍,
# 樵迳:《全宋词》作“樵迳”,意为砍柴者走的小路,泛指山间小路。迳:一作径。
"似有人声听却无":似有人声,细听却无。
"闲略彴":溪边有闲置的小桥,
# 闲略彴:与下文的浮屠:宋·苏东坡《同王胜之游蒋山》诗:“略彴横秋水,浮屠插暮烟。”略彴,小木桥也。《汉书·卷六·武帝纪》:“初榷酒酤。”唐·颜师古注:“榷者,步渡桥,《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彴’是也。”
"远浮屠":远处有佛塔。
# 浮屠:佛塔。
"溪南修竹有茅庐":溪南的修竹旁有一座茅庐。
# 修竹:长竹。
"莫嫌杖屦频来往":不要嫌弃我拄着拐杖、穿着鞋子频繁来往,
# 杖屦:拄杖。
"此地偏宜著老夫":此地特别适合我这老头子居住。
# 夫:词人自称。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词。描绘了石门道中壁立千仞的山势、奇异的山间景致,以及山另一侧宁静优美的风光,营造出雄奇深险与静谧秀美的双重意境,表达了词人因景而生的独特感受。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前句写山泉飞落如珠,化静为动;后句写鼪鼯在悬崖间活动,以动衬静。一静一动,生动展现石门山水的灵动与山间的静谧,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反衬:以动衬静,“似有人声听却无”,行进间仿佛听到人声,仔细听却又没有。如同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若有若无的“人声”,反衬出石门道中极度的寂静,凸显山林的清幽。寓情于景:“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描绘小桥、佛寺、竹林茅庐等景色,虽未言情,却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勾勒出理想的归隐之所,为后文抒情做铺垫。直抒胸臆:“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着老夫”,直接表达对石门山水的热爱,直言不仅要常来,还想在此居住。“频”“偏”二字,强烈抒发作者愿归隐于此的情感,展现其对宁静山水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上片:“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二句,描绘石门的山光水色。第一句写水,展现山泉飞泻之态;第二句写山,刻画悬崖峭壁与栖息其间的小生物。泉水从山上倾泻而下,随风飘洒,宛如一条玉龙凌空飞舞,又似万斛珍珠散落人间,景致极为美丽。那高大的山崖壁立千丈,令人目眩,而鼪鼯却在其上栖息,于乱石丛林中出没。前一句描写静态景物,用“飞”字化静为动;后一句描写动态景物,但鼪鼯的活动恰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字字生动传神。“已通樵径”二句,表现山中行人稀少的景象。前一句是说,远远看去,有条供樵人行走的小路越过悬崖,通向飞泉,但路途难行;后一句是说在“石门道中”行进时,仿佛听到有人说话、走路的声响,但仔细聆听,却又虚无缥缈。王维《鹿柴》诗中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虽寂静,仍有人声可闻。而“石门道中”却连“人声”都杳然无踪,整个山林的寂静程度由此可想而知。下片:“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三句转笔描绘山另一侧的宁静风光。“略彴”(小桥)、“浮屠”(佛寺)以简笔勾勒远景,“溪南修竹”与“茅庐”则聚焦近景,寥寥数语便勾连出小桥、流水、竹林、茅庐的清幽画面,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胜境,与上片的险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别有洞天”的惊喜感。清人李渔“说景即是说情”之评在此得到印证,作者虽未直抒胸臆,但其对自然的热爱已融于景中。“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二句直抒胸臆。“频”字见往来之勤,“偏”字表偏爱之深,直言愿常来此地甚至栖居终老,将仕途坎坷后的归隐之愿与对石门山水的眷恋和盘托出。此句与王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异曲同工,却更显主动——非因人情邀约,而是山水“偏宜”,足见石门风光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亦透露出饱经世事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篇寄情山水的作品,描写石门一带的山水风光。不同于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词,此词打破惯例,前七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景因情设,情随景生,二者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寄情山水园林的情致,辞藻华丽,写景抒情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 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有不可强而至者。
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上一篇:宋·辛弃疾《读语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