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sòng
xìn
shǒu
wáng
guì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jiǔ
qiě
chóng
wǎn
shǐ
使
jūn
shēn
dōu
shì
bié
bèi
qíng
zhōng
xiū
wèn
lǎo
tián
tóu
shuō
yǐn
lèi
luò
lián
qiū
shuǐ
jiàn
máo
qiān
chǐ
dìng
wàng
qīng
què
zuǒ
huáng
yòu
shū
dōng
fēng
táo
shàng
xià
bài
chú
shū
zhǐ
shēng
duō
bìng
rén
tòng
yǐn
shì
zhèng
chóu
jiāng
yǒu
guī
yàn
néng
cǎo
táng

译文

酒宴虽已结束,但请您暂且不要起身,我还要再挽留您。您全身上下都充满和善之气,此番离别不知您作何感想。我们这群人的深情不必多问,父老乡亲在田间地头都在谈论您的政绩,为您的离去落泪心疼。秋天的湖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毛发,若真有千尺深邃,恐怕连鱼儿都难以存活。遥望朝廷方向,左侧是辉煌的中书省,右侧是威严的枢密院。到春风吹拂桃李盛开时,您定会下马跪拜接受新的任命书。屈指算来人生还能有几载春秋,偏偏多病之躯妨碍我开怀痛饮,此事最令我愁闷。江湖上虽有北归的鸿雁,不知能否托它将我的书信寄到您隐居的草堂。

逐句剖析

"酒罢且勿起":酒宴虽已结束,但请您暂且不要起身,

"重挽使君须":我还要再挽留您。

# 重挽使君须:苏轼《庆源宣义王丈人,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言与民众关系和谐密切。使君,指王桂发,一作“史君”。挽须:捋胡须,亲切无间状。

"一身都是和气":您全身上下都充满和善之气,

"别去意何如":此番离别不知您作何感想。

"我辈情钟休问":我们这群人的深情不必多问,

# 我辈情钟:谓感情专一。《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父老田头说尹":父老乡亲在田间地头都在谈论您的政绩,

# 父老田头说尹: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此处借以称赞王桂发在信州有善政,得民心。尹,古代官的通称。这里指王桂发。

"泪落独怜渠":为您的离去落泪心疼。

# 渠:他,指王桂发。

"秋水见毛发":秋天的湖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毛发,

# 秋水见毛发:“秋水”二句,语本东方朔《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千尺定无鱼":若真有千尺深邃,恐怕连鱼儿都难以存活。

"望清阙":遥望朝廷方向,

# 清阙:指朝廷。

"左黄阁":左侧是辉煌的中书省,

# 黄阁:谓中书门下省,为丞相理政处。

"右紫枢":右侧是威严的枢密院。

# 紫枢:指枢密院,为国家的军事首脑机关。

"东风桃李陌上":到春风吹拂桃李盛开时,

"下马拜除书":您定会下马跪拜接受新的任命书。

# 书:指诏书。,拜除:拜官,授职。

"屈指吾生余几":屈指算来人生还能有几载春秋,

# 余:我。作者自称。

"多病故人痛饮":偏偏多病之躯妨碍我开怀痛饮,

# 多病故人痛饮:反用陈师道《赠王聿修商子常》“畏病忍狂妨痛饮”诗意。

"此事正愁余":此事最令我愁闷。

# 余:我。作者自称。

"江湖有归雁":江湖上虽有北归的鸿雁,

"能寄草堂无":不知能否托它将我的书信寄到您隐居的草堂。

# :相当于“否”。,草堂:古代文人避世隐居处称为草堂,这里指作者所居带湖宅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词,此词以信州太守王秉离任为背景,上片以送别宴为引,追述其任职期间勤政惠民的政绩,展现地方乡绅与百姓对贤吏的衷心爱戴;下片转写对友人的殷切期许,既祝愿其仕途顺遂、早日擢升,又希冀双方常通音讯、延续情谊。全词情感收放自然流畅,开篇以具象场景切入,结句以虚笔升华意境,尽显行文收放自如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秉何时出任信州太守,《广信府志·职官志》没有记载,故该词创作年代存疑。辛弃疾词中“多病妨人痛饮”之句与《最高楼·相思苦》意境相通,推测二者或为同期所作。辛弃疾隐居带湖期间,信州地方长官更迭记录大多可考,唯独淳熙末年二三年存在空缺,由此推测王秉任职当在此期间。结合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前后辛弃疾的行迹,可推断此词当作于该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该词刻画了信守王桂发和蔼可亲、深受百姓爱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惜别之情,以及自身年老多病的愁苦,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早日升迁的祝愿。

2. 写作手法

引用:词中“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引用“水至清则无鱼”古语。作者借前句描绘水清之态,后句化用典故,委婉说明太守汲取“水至清则无鱼”的教训,宽以待人,为政宽猛适度,故而深得民心,体现其治政智慧与亲民形象。

3. 分段赏析

全词以“屈指吾生余几”句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着力刻画王秉深得民心、理应升迁的形象。词作开篇便打破常理,以“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出人意料地起笔。要知道,在古时,太守作为一州最高长官,威严赫赫,鲜有人敢冒犯,而此处却描绘出民众能“重挽”其须的场景,足见太守与民众之间关系的亲密无间,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一身都是和气”两句,进一步凸显王秉的温和亲切;“我辈情钟休问”三句,则通过“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生动展现王秉在乡绅、百姓间的极高威望,以及他与民众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两句,化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古语,不同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顺承手法,此处以转折之意,强调王秉汲取古训,施政宽仁有度,因而深得民心。基于“好人好报,清官当重用”的传统观念,“望清阙”五句顺势表达了作者对王秉早日升迁的美好祝愿。后半部分围绕作者自身现状与情感寄望展开。“屈指吾生余几”以下三句,诉说着作者感慨自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因病无法饮酒的愁苦,看似将话题引向别处。但词人巧妙收束,迅速回归送别主题,抒发对王秉别后的相思之情。结句以“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询问对方能否寄信慰藉,语气委婉,甚是得体。全词结尾收纵自如,放得自然,收得巧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和王桂发的友谊。上片,赞美王桂发的官清、政简,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的情景,曲折地反映出词人勤政爱民的思想,这是应该肯定的。下片,“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几句词,表面看来,是祝愿他的朋友能够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而在内心深处,词人自己尽管身居“草堂”,何尝不放眼“清阙”,醉心朝廷,盼望有一天也能在宰相府、枢密院供职呢?这种热衷功名,为皇帝效力的念头不正是作者忠君思想的具体体现吗?

不详原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林俊荣《稼轩词新探与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