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shēng
màn
·
·
cháo
hó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hóng
ér
shí
cháng
jīng
shī
jìn
zhōng
níng
chí
yīn
shū
dāng
shí
suǒ
jiàn
kāi
yuán
shèng
tiān
shàng
zāi
huā
yuè
diàn
殿
guì
yǐng
chóng
chóng
shí
fēn
fāng
zhī
jīn
líng
lóng
guǎn
xián
níng
chí
shàng
dāng
shí
fēng
yuè
chóu
nóng
cuì
huá
yuǎn
dàn
jiāng
nán
cǎo
yān
suǒ
shēn
gōng
zhǐ
wèi
tiān
姿
lěng
dàn
bèi
西
fēng
yùn
niàng
chè
xiāng
nóng
wǎng
xué
dān
jiāo
tōu
rǎn
yāo
hóng
dào
rén
zhuāng
shù
shì
jiā
xiāng
jiā
fēng
yòu
shì
wèi
liáng
cháng
zài
zuì
zhōng

译文

描写红色木犀花的作品。我小时候到过京城宫中的凝碧池,于是写下了当时所见。北宋盛世之时,皇宫里栽满了桂树,月光下树影重重。桂花香飘十里,枝上的桂花小巧玲珑。后来京城陷落到金人之手,想起当时,景象真让我悲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后,只有桂树,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只因桂花天生不够秾艳,秋风的熏陶,使它酿就彻骨的浓香。它却徒然模仿红蕉,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桂花好像道人衣着随意,这是它自身,这是它自身香气的本色。只怕是,因为处境凄凉,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

逐句剖析

"赋红木犀":描写红色木犀花的作品。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我小时候到过京城宫中的凝碧池,

# 凝碧池: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八:“凝碧池在陈州门里繁台之东南。唐为牧泽,宋真宗时改为池。”陈州门为开封外城南门之一,非皇城门,所记凝碧池的方位与辛弃疾所说在禁中不合,不知何故。,禁中:皇宫内。,京师:指北宋故都开封。,尝:曾经。

"因书当时所见":于是写下了当时所见。

"开元盛日":北宋盛世之时,

# 开元盛日:化用杜甫《忆昔二首·其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时为大唐盛世。此处喻指北宋盛时。

"天上栽花":皇宫里栽满了桂树,

# 花:指桂花。,天上:指皇宫之中。

"月殿桂影重重":月光下树影重重。

# 桂影重重:传说月中有宫殿和桂树,故云。,月殿:月宫。借指皇宫。

"十里芬芳":桂花香飘十里,

"一枝金粟玲珑":枝上的桂花小巧玲珑。

# 金粟:桂花的别名,以其花蕊似金粟点缀而得名。

"管弦凝碧池上":后来京城陷落到金人之手,

# 管弦凝碧池上: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雒阳。至有逃于山谷者,而卒能罗捕追胁,授以冠带。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王维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此处以唐喻宋,借安史之乱伤北宋旧京开封沦入金人之手。

"记当时、风月愁侬":想起当时,景象真让我悲伤。

# 愁侬:使我悲伤。侬,我。

"翠华远":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后,

# 翠华远: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幽禁在北方极远的地方。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

"但江南草木":只有桂树,

# 江南草木:指桂树。因生于南方,故云。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烟锁深宫":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

"只为天姿冷澹":只因桂花天生不够秾艳,

# 冷澹:不浓艳,素净淡雅。也作“冷淡”。,天姿:天生的资质。

"被西风酝酿":秋风的熏陶,

# 酝酿:比喻涵育、熏陶。

"彻骨香浓":使它酿就彻骨的浓香。

# 彻骨: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极深。

"枉学丹蕉":它却徒然模仿红蕉,

# 丹蕉:即红蕉,亦称美人蕉,花色红艳。,枉:徒然,白费。

"叶底偷染妖红":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

# 妖红:即“夭红”,艳丽的红色。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化工余力染夭红。”,叶底:一作“叶展”。

"道人取次装束":桂花好像道人衣着随意,

# 取次装束:随意妆束,保持固有本色。刘攽《芍药谱》:“取次妆,淡红多叶也。色绝淡,条叶正类绯,多叶亦平头也。”取次,造次,随意。,道人:比喻有仙风道骨的桂花。

"是自家、香底家风":这是它自身,这是它自身香气的本色。

# 是自家: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日:‘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后因常以“木犀香”为三教教门中典故。此词中因有“道人家风”之联想。

"又怕是":只怕是,

"为凄凉、长在醉中":因为处境凄凉,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声声慢·嘲红木犀》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通过追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的红木犀,寄托了深沉的君国之忧和沧桑之感。上片回忆北宋盛时宫中桂树的繁茂与芬芳,暗喻昔日的繁荣;下片则写红木犀虽颜色改变,却仍保留木犀的香气,象征民族气节的不灭。词中运用借花喻人、以小见大的手法,融汇家国忧思与民族伤感,含蓄幽深。全词虽题为“嘲红木犀”,实则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之痛。名家评价认为,此词情感悱恻缠绵,借物抒怀,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与艺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声声慢·嘲红木犀》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创作背景与他的家国经历密切相关。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家乡沦陷后被迫仕金,曾任开封府知事,因此辛弃疾少年时得以进入北宋旧宫,目睹宫中盛开的木犀花,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是辛弃疾追忆儿时所见旧宫景象而作。词中通过描绘木犀花的芬芳与变迁,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之痛,表达了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与深沉的家国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物词,风格婉约、蕴藉。这首词通过追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的红木犀,寄托了深沉的君国之忧与沧桑之感。上片回忆北宋盛时宫中桂树的繁茂与芬芳,暗喻昔日的繁荣;下片写红木犀虽颜色改变,却仍保留木犀的香气,象征民族气节的不灭。全词借花喻人,以小见大,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之痛,含蓄幽深,情感悱恻缠绵。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词中以“红木犀”为载体,借花的形态、香气与变迁,寄托了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之痛。红木犀虽颜色改变,却仍保留木犀的香气,象征民族气节的不灭,表达了词人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对比:上片回忆北宋盛时宫中桂树的繁茂与芬芳,暗喻昔日的繁荣;下片写红木犀的现状,虽艳丽却无人欣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沧桑之感与亡国之痛。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一朵红木犀的形态与香气,折射出整个家国的兴衰与民族的命运,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用典:词中“凝碧池”化用唐代王维的诗意,暗指安史之乱后的凄凉景象,借以表达对北宋亡国的悲痛。此外,“道人取次装束”借用佛教典故,暗示红木犀虽外表改变,但内在气节不变。

3. 分段赏析

上片:追忆旧京繁华,寄托君国之忧。上片以回忆开篇,泛咏北宋旧宫中的草木,借唐喻宋,化用杜甫诗意,描绘北宋盛时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的景象,侧面反映北宋的繁荣昌盛。“十里芬芳”二句由大到小,从繁茂的桂花中聚焦到“一枝金粟玲珑”的红木犀,既写桂花之多、之香,又突出红木犀的耀眼出众。“凝碧池”借用王维诗意,暗指安史之乱后的凄凉,词人借此表达北宋亡国后的沉痛。“翠华远”三句点明愁绪的根源:徽、钦二帝被囚远方,旧宫荒芜,昔日的奇花异草难见天日,君国之忧与沧桑之感跃然纸上。下片:赋写红木犀,寄寓民族气节。下片正面描写红木犀,形神兼备。“天姿冷澹”写其质朴天然,“彻骨香浓”言其香气经久不衰,既点出木犀开花的季节,又暗示其孕育过程。“枉学丹蕉”二句写红木犀虽艳丽如丹蕉,却开不逢时,无人欣赏,暗喻金人入侵后的变迁。“道人取次装束”借用佛教典故,强调红木犀虽颜色改变,却仍保留木犀的香气,象征民族气节的不灭。“又怕是”二句语意双关,既写红木犀的凄凉,又写词人借酒消愁的无奈,含蓄表达了对亡国的沉痛与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表面上追忆儿时入禁中凝碧池所见所感,实则渗透着词人深切的悲苦情绪。全词以回忆开篇,纵横古今,虽处处写花,却仅以“桂”字点明本体,展现了词人深厚的学识与高超的表现技巧。词中虽以红木犀为描写对象,却处处借花喻人,融汇了对家国兴亡的忧思与民族命运的感伤,情感深沉而含蓄,藏而不露,意蕴幽远。上片追忆旧京繁华,下片赋写红木犀的色香与变迁,以小见大,寄寓了深沉的君国之忧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全词词意凄婉,含蓄幽深,既是对红木犀的嘲解,更是对家国兴亡的深刻反思与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追忆儿时在故宫中所见的情事,以红木犀为中心,兼怀故国故人,别有一股悱恻缠绵之致。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常国武《辛稼轩词集导读》

# 此词因小见大,借对木犀的描述,回忆北宋盛时的繁华,及至徽、钦二帝被金俘虏后押往北方,故宫破败,笼罩在一片愁云恨雾之中,当自己游到凝碧池时,联想到王维的“凝碧池头奏管弦”的伤心诗句,自己不胜悲愤,再也无心赏花听歌了,所以他说:“记当时、风月愁侬”,也就是说当时庭中木犀虽然娇艳,却不知为谁而开,从而使自己像杜甫当年那样,产生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兴亡之感和思念故国故乡的悲伤感情。

现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薛祥生《辛弃疾》

# 李清照赞赏桂花是花中第一流,也是因为它的骨香内秀,而不是外在的形色之美。“取次妆”,字面上是随便妆扮之意,又是芍药花的一个品种,词人用“取次妆束”来写丹桂如同得道高人,外表随意,内在却保持着香的家风,甚是巧妙。结句更妙,丹桂是红色,词人想象:凝碧池边的丹桂之所以是红色,莫不是为了忘怀亡国的凄凉苦恨而沉醉不醒、天天面色红润?既挽合丹桂之红,又寓亡国之痛,人之情、物之思、国之痛三合一。

现代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辛弃疾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下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