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wǎn
suì
gōng
gēng
yuàn
pí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wǎn
suì
gōng
gēng
yuàn
pín
zhī
dǒu
jiǔ
lín
dōu
jìn
sòng
zhī
jiān
shì
shì
huáng
shàng
rén
qiān
zǎi
hòu
bǎi
piān
cún
gèng
qīng
zhēn
ruò
jiào
wáng
xiè
zhū
láng
zài
wèi
chái
sāng
shàng
chén

译文

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无间。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一百多篇。没有一字不是清新纯真的。倘若东晋王、谢两大世家的子弟们还在 。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其高洁。

逐句剖析

"晚岁躬耕不怨贫":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于清贫,

# 躬耕:亲自耕种。,晚岁:晚年。

"只鸡斗酒聚比邻":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无间。

# 斗:盛酒的容器。

"都无晋宋之间事":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

# 晋宋之间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即陶渊明生活的年代。这是一个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动荡混乱,凶残黑暗。

"自是羲皇以上人":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

# 羲皇以上人:自比是上古时代人。

"千载后":千年过后,

# 千载后:陶渊明距辛弃疾此时约八百年,此处举成数,称千载。

"百篇存":流传下来的陶诗有一百多篇。

# 百篇存:《陶渊明集》现存诗125篇。

"更无一字不清真":没有一字不是清新纯真的。

# 清真:纯真自然。参见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三:“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若教王谢诸郎在":倘若东晋王、谢两大世家的子弟们还在 。

# 谢诸郎:王、谢两家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

"未抵柴桑陌上尘":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其高洁。

# 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柴桑人,晚年归耕也在柴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是南宋辛弃疾作品,收录于《稼轩长短句》。主题为借陶渊明抒怀,赞其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与清新纯真的诗风,表达对世俗权贵的不屑及自身对高洁境界的追求。《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是南宋辛弃疾作品,收录于《稼轩长短句》。主题为借陶渊明抒怀,赞其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与清新纯真的诗风,表达对世俗权贵的不屑及自身对高洁境界的追求。 写作上,用典、对比、借景抒情。上片绘陶生活,赞其人格;下片评陶诗,凸显超凡。此词以陶自况,展现辛弃疾于困境中坚守高格,借古意抒己怀,情感真挚深沉。写作上,用典、对比、借景抒情。上片绘陶生活,赞其人格;下片评陶诗,凸显超凡。此词以陶自况,展现辛弃疾于困境中坚守高格,借古意抒己怀,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出自南宋杰出词人辛弃疾之手,被收录在其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中。辛弃疾,号稼轩,在词坛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稼轩长短句》里共汇聚了他六百二十余首词作。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渴望收复北方失地,然而其政治抱负却屡遭朝廷主和派的打压。在“庆元党禁”期间,辛弃疾被迫闲居瓢泉。彼时,他沉浸于陶渊明的诗作之中,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高洁品性深深触动了辛弃疾。辛弃疾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中视其为知音,在《念奴娇・重九席上》里以“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盛赞陶渊明的千古高情。在辛弃疾的词作里,有近十分之一,也就是多达60首,都与陶渊明相关,或歌咏其为人,或化用其作品中的语词掌故。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辛弃疾在瓢泉闲居时,借陶渊明的事迹,以这首小词抒发内心的感慨。他虽身处困境,壮志难酬,却从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寻得慰藉,借词传达出对陶渊明的敬仰,也暗含自己在艰难处境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体裁是词,“鹧鸪天”为词牌名。题材属于咏怀词,是辛弃疾读陶渊明作品后,借词抒发对陶渊明的感怀。主题上,词人高度赞颂了陶渊明躬耕自乐、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以及其诗作清新纯真的风格。通过对陶渊明的歌颂,将其与王谢子弟对比,表达了对世俗权贵的不屑,同时借陶渊明的品质和文风,含蓄展现自身对高洁人格与纯粹文学境界的追求,也流露出自己在现实中对纷扰世俗、复杂政治的厌弃,在陶渊明身上找寻精神寄托。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词多处使用与陶渊明相关的典故,如“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化用了陶渊明的生活事迹和其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展现出陶渊明安贫乐道、与邻里和睦相处的生活状态,借古人之事来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赞赏与追慕。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将东晋王、谢世家子弟与陶渊明对比,以王谢子弟的富贵显赫却难以与陶渊明的高洁品格相比,突出了陶渊明的超凡脱俗,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世俗权贵的不屑。对比:词中“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是明显的对比,以王谢诸郎代表的权贵阶层与陶渊明代表的田园隐士进行对比,强调了词人对陶渊明那种质朴、高洁品质的推崇,认为即使是王谢这样的高门大族子弟,在品格上也远远不及陶渊明。 从深层次来看,整首词还存在着一种隐微的对比,即陶渊明所处的相对单纯的晋宋之交的社会环境,与辛弃疾所处的南宋动荡、复杂且充满党争的社会环境相对比,暗示了辛弃疾对那种相对宁静、纯粹的社会与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风拂拂,雨冥冥,杜陵香火梦堪惊”,通过“风拂拂,雨冥冥”这样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氛围,借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惆怅与感慨,风雨交加的景象也暗示了南宋社会的风雨飘摇以及词人自身处境的艰难。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表面写的是人物对比,实际上也借“柴桑陌上尘”这样的景象,以尘土的平凡、质朴来象征陶渊明的平凡而伟大,表达了词人对其品格的赞美之情。夸张:“自是羲皇以上人”,将陶渊明比作远古伏羲时代的人,突出其超脱尘世,使陶的形象极具理想化。

3. 分段赏析

上片:勾勒形象,赞陶人品“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开篇描绘了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于贫苦,用简单的酒菜与邻里欢聚的场景,展现出他不怨贫穷、亲近乡邻的生活态度。“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则强调陶渊明超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纷争,有着如上古时代淳朴之人般的高古境界,突出其率真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品性,辛弃疾借此表达对这种人格的高度赞赏,同时也隐隐映射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厌弃。下片:品评诗品,借陶抒怀“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高度评价了陶渊明的诗作,历经千年,其诗篇仍留存于世,且每一字都清新自然、纯真质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彰显出其作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最后“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将东晋时期的王、谢世家子弟与陶渊明对比,认为即使是那些曾经显赫一时、潇洒儒雅的贵族子弟,在陶渊明及其诗作面前,也不值一提,进一步凸显出陶渊明诗品与人品的超凡脱俗。这不仅是对陶渊明的赞誉,也暗含辛弃疾对自身理想人格和文学追求的表达,体现出他对高洁品质和纯粹文风的执着坚守。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的《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以丰富手法展现独特魅力。用典自然,借陶渊明事迹传倾慕之意;对比鲜明,强化对陶超凡品格的推崇,暗讽世俗权贵。借景抒情,景语含深意,揭示社会与个人困境。夸张塑造陶理想化形象。全词既赞陶诗品人品,又寄寓自身追求,情真意切,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涵兼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在嘲谑中借机表明人品。

近现代南京教育学院文学研究室主任魏裕铭《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先秦至宋》

# 上片赞渊明精神,下片论渊明诗风。

近现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忠《十大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声声慢·嘲红木犀》

下一篇:宋·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