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严先生,
# 先生:指严光。
"汉光武之故人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老朋友。
# 光武:即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相尚以道":他们以道义互相推崇。
"及帝握《赤符》":当光武帝手握称帝的符瑞《赤符》,
# 赤符:《赤伏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乘六龙":登上天子之位,
"得圣人之时":顺应圣人的时机,
# 圣人之时:适合时代潮流的圣人。
"臣妾亿兆":统治天下亿万百姓,
# 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
"天下孰加焉":天下有谁能超越他呢?
"惟先生以节高之":只有严先生以高尚的气节超越他。
"既而动星象":后来严先生与光武帝同寝使星象异动,
# 星象:传说光武与严子陵共卧,子陵把脚放在光武腹上。次日,太史春天客星犯帝座甚急,光武笑道,“我不这与故人严子陵同卧而已。”
"归江湖":归隐江湖,
# 归江湖:光武任严子陵为谏议大夫,子陵不受,隐居耕钓于富春山。
"得圣人之清":拥有了圣人的清廉之风。
"泥涂轩冕":把荣华富贵视为泥土,
# 泥涂轩冕:把轩冕看得像泥巴一样。泥涂:比喻污浊;轩冕:显贵者的冠服。
"天下孰加焉":天下有谁能超越他呢?
"惟光武以礼下之":只有光武帝以礼相待,对他屈尊下顾。
"在《蛊》之上九":在《易经・蛊卦》的上九爻(的爻辞)中,
# 上九:九爻。,蛊:六十四卦之一。
"众方有为":众人正积极作为,
"而独":而唯独“
"不事王侯":不侍奉王侯,
"高尚其事":以保持高尚的志节为事”,
"先生以之":严先生正是这样做的。
"在《屯》之初九":在《易经・屯卦》的初九爻(的爻辞)中,
# 屯:六十四卦之一。
"阳德方亨":阳刚之德开始亨通,
"而能":而能“
"以贵下贱":以尊贵的身份礼遇卑贱的人,
"大得民也":大得民心”,
"光武以之":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
"盖先生之心":严先生的气节,
"出乎日月之上":超越日月之上;
"光武之量":光武帝的气量,
"包乎天地之外":包容天地之外。
"微先生":没有严先生,
"不能成光武之大":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伟大,
"微光武":没有光武帝,
"岂能遂先生之高哉":又怎能成全严先生的高洁呢?
"而使贪夫廉":能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
"懦夫立":怯懦的人变得果敢自立,
"是大有功于名教也":这对礼教文化是有大功的啊。
"仲淹来守是邦":我范仲淹来担任这个地方的太守,
# 是邦:指严州,今浙江桐庐县。
"始构堂而奠焉":开始建造祠堂祭奠严先生,
"乃复为其后者四家":又免除他后代四户人家的赋税徭役,
# 复:免除其赋役。
"以奉祠事":让他们负责祭祀事务。
"又从而歌曰∶":接着又作歌赞道:“
"云山苍苍":云山苍茫,
"江水泱泱":江水浩荡,
# 泱泱: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先生之风":先生的高风亮节,
"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像水一样绵长!”
# 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人抒情类散文。介绍了严光与光武帝的相关情况,将两人并列,体现了光武帝“以礼下之”的礼贤下士之举,更突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钻营官场、追求名利、贪污腐化恶习的隐隐批评,赞颂了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能以礼待人的优良作风。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文章一上来连用两个“天下孰加焉”发问,前一句极言光武帝刘秀手持赤符、乘坐六龙车辇,君临天下时的威严气象;后一句则着力描绘严子陵“惊动星象、归隐江湖”的傲岸姿态。当年刘秀登基称帝后,想起从前与严子陵以道义相交的布衣情谊,便下诏召他入朝担任谏议大夫,可严子陵始终不为所动,坚守着如冰雪般高洁的操守,依旧回到富春江畔耕田垂钓。面对帝王的盛情邀请能做到置若罔闻、泰然处之,这绝非普通俗人或故作清高的假隐士能比。自古隐士虽多,但志向各不相同——不少人是做着将来能做官的美梦才去隐居,这类人不过是想以退为进谋求仕途的功利之辈。严光的隐居却纯粹是为了保持清高安贫的气节,因此备受世人敬仰,这也是范仲淹称赞他“以节高之”的缘故。第二段,范仲淹写这篇文章并非只为了赞颂严先生,这也不是他的全部意图。他更期待仁能遇到盛世,明主能体谅贤良之臣,如此才能对名教大有助益。文中用光武帝来映衬严子陵,并非贬低光武帝,相反,他也是借严子陵的隐居反衬当时世道的清明,暗含自己对未遇明主的淡淡怅惘。当年严光与光武帝同床而卧,严光甚至把脚搭在皇帝肚子上,光武帝都不在意。严光的不畏强权、不慕富贵固然令人钦佩,光武帝的宽容大度同样值得追慕。联想到自己仕途坎坷,多次直言进谏触怒龙颜、得罪权贵,招来党争之祸;又逢国家内忧外患,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处施展,自然更怀念光武帝这样圣明的君主。第三段,范仲淹是研究《易经》的大学者,深谙卦象之道。他将《易经》中的卦理融入文章,立意新颖却不生硬,足见其深厚的易学功底。他用《蛊》卦来比喻严子陵,赞扬他“不侍奉王侯、坚守高洁”的品格;用《屯》卦来比喻光武帝,颂扬他“以尊贵之身礼遇贤才、深得民心”的德行。他想说明的是:即便严子陵是圣贤,若生在乱世,也只能落得像微子逃亡、比干被杀那样的结局,就算想归隐也未必能实现。所以关键还在于光武帝“以贵下贱”的亲民之举,因此范仲淹感慨道:“若没有光武帝,又怎能成就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全文始终以光武帝与严子陵的对比贯穿,一气呵成,既有深入的评述,又有深情的咏叹,最后以诗歌作结,用新安秀丽的山水来颂扬先生的风范,笔力确实非凡。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在深切追念光武帝德政的同时,提出了“有功于名教”的政治主张——贤才的出现与明君在位息息相关。他之所以祭祀严先生,不仅是为了颂扬其风范,更是期待能有圣明的时代出现,让“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懦弱的人变得自立”,天下的仁人志士都能尽情施展才华。全文笔力雄健、结构严谨,结尾“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句,更是精准概括了严先生的高风亮节。
3. 作品点评
全文以光武与严光二人对举贯穿始终,文脉贯通如长河奔涌,其间既有精辟的议论发挥,亦有深沉的咏叹抒情。篇末以歌作结,借新安山水之灵秀颂扬先生高风,笔势雄健跌宕,结构精严绵密,足见作者笔力之非凡。另一方面,文中亦深含对光武德政的无限憧憬追念,进而提出“有功名教”的政治主张,将贤人的应运而生与明君在位相关联。由此可见,立祠祀先生之意,非仅为颂扬严子陵之风骨,更在于渴盼圣明之世再现,使“贪者廉,懦者立”,天下仁人志士皆能舒展抱负。全文于雄健笔调中见思辨锋芒,于精严结构中蕴深远寄托。尤其结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山水之壮阔喻德操之崇高,寥寥十六字,尽括严先生毕生高风亮节,堪称点睛之笔,千载之下犹自振聋发聩。
# 一起一结,中间整整相对。有发挥,有佐证,有咏叹,有交互,此今日制义之所自出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
# 中间对偶处仍流走,有节节相生妙。先生立朝,风度端凝,而为文亦如之。先生文章,湛深经术,而为人亦如之。字句都担斤两。
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卷四
# 题严先生,却将光武两两相形,竟作一篇对偶文字,至末乃归到先生,最有体格。且以歌作结,能使通篇生动,不失之板。妙甚。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
# 有起有结,有平有侧,有夹缝。予尤爱其起句。以“先生”特安于光武之上,平中已寓侧也。而每比俱先主人,极得尊题之法。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一
下一篇:宋·陆游《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