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tǐ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fàng
wēng
xiǎo
tǐng
qīng
zhǐ
zài
suō
zài
jiā
qīng
xiǎo
cháng
chù
líng
shàng
kàn
táo
huā

译文

像一片树叶那样轻快,小艇载着我的情怀,迎着清晨的微风我引吭高歌,任凭水浪飘打我的蓑衣。任凭清风吹拂我的巾带。要到何处去?为何如此自在?我要到武陵那神仙世界,去看桃花盛开。

逐句剖析

"放翁小艇轻如叶":像一片树叶那样轻快,小艇载着我的情怀,

"只载蓑衣不载家":迎着清晨的微风我引吭高歌,任凭水浪飘打我的蓑衣。

"清晓长歌何处去":任凭清风吹拂我的巾带。要到何处去?为何如此自在?

"武陵溪上看桃花":我要到武陵那神仙世界,去看桃花盛开。

# 武陵: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艇》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放翁小艇轻如叶,只载蓑衣不载家”描绘了诗人驾着轻盈的小艇出游,船上只带蓑衣,不带行囊,象征着对物质负担的抛弃,追求心灵的自由。后两句“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看桃花”回答“何处去”,看似交待了出游的目的,实则是对理想世界的隐喻,桃花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艇》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于嘉定元年(1208年)初夏的一首诗。嘉定元年(1208年),陆游已至暮年,身体虽衰弱,但精神依然矍铄。这一年,南宋朝廷继续奉行投降政策,陆游的抗金抱负无法实现,他只能在山阴的乡村中度过晚年。尽管如此,陆游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他常驾着小艇,独自出游,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艇》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清晨,独自披着蓑衣,划着轻如树叶的小艇出游的情景。诗的前两句“放翁小艇轻如叶,只载蓑衣不载家”简洁明了地描写了诗人轻装简从的出游状态,突出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后两句“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则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自由世界的向往。诗人以“看桃花”回答“何处去”,不仅交待了出游的目的,更通过“桃花”这一意象,暗示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使诗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中“放翁小艇轻如叶,只载蓑衣不载家”是实写,描绘了诗人驾着轻舟出游的场景,而“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则是虚写,通过“武陵溪上”和“桃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象征:“放翁小艇轻如叶,只载蓑衣不载家。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诗中的“小艇”“蓑衣”“桃花”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小艇轻盈如叶,象征着诗人对物质负担的抛弃;桃花则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放翁小艇轻如叶,只载蓑衣不载家。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诗人通过对小艇轻盈、桃花盛开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喜悦。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放翁小艇轻如叶,只载蓑衣不载家。”诗人以“放翁”自称,描绘了一叶小艇轻盈如叶片,船上只载着蓑衣,而不带任何行囊和家当。这一句通过“轻如叶”和“只载蓑衣不载家”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物质负担的抛弃,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后两句:“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诗人描绘了清晨时分,他驾着小艇,高声长歌,不知向何处去。最终,他来到了武陵溪上,欣赏着盛开的桃花。这一句通过“清晓长歌”和“武陵溪上看桃花”的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下一篇:宋·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