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cū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yāo
jiān
jiàn
jiǔ
diāo
líng
tài
yān
rán
wèi
míng
lǎo
yóu
kān
jué
zhū
jūn
zhì
xīn
tíng
shēn
bào
guó
yǒu
wàn
shuāng
bìn
xiàng
rén
zài
qīng
jiāng
chuán
chù
wén
xīn
yàn
luò
hán
tīng

译文

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

逐句剖析

"腰间羽箭久凋零":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

# 羽箭:箭尾插羽毛,称羽箭。

"太息燕然未勒铭":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

# 勒铭:刻上铭文。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大败匈奴,追击单于至燕然山,班固写了一篇铭文,把铭文刻写在巨石上,记载这次成功。此句作者借喻自己未能建立战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太息:叹气。

"老子犹堪绝大漠":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

# 绝大漠:横度大沙漠。绝:横度,跨越。大漠:古瀚海,亦称大碛。在蒙古国与我国内蒙古之间,西接新疆,四月间狂飙屡起,沙砾飞扬,故号为流沙。,堪:尚能。,老子:陆游自称,犹言老夫。《晋书》:“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诸君何至泣新亭":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

# 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众人闷闷不乐,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见《晋书·王导传》。

"一身报国有万死":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

# 一身报国有万死:意谓自己有不怕死万次的报国决心。

"双鬓向人无再青":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

# 青:黑色。,再:第二次。

"记取江湖泊船处":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

# 记取:记住,记着。

"卧闻新雁落寒汀":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

# 汀:水边平地,小洲。,新雁:刚从北方飞来的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泊水村》是宋代陆游的诗作。主题围绕诗人的报国之志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展开。诗中首联写腰间羽箭凋零,叹息自己未能像古人在燕然山勒石记功般建立功业。颔联表明自己虽年老仍有驰骋大漠、抗击外敌的能力,同时批评一些人空自流涕却无实际行动。颈联直言愿为报国万死不辞,无奈岁月流逝,双鬓已不再乌黑。尾联写诗人夜泊江湖,卧听新雁落在寒汀,以景结情,增添孤寂之感。写作手法上,运用用典,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直抒胸臆,将报国决心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直白道出;情景交融,以泊船闻雁的景象烘托内心的落寞。此诗体现陆游一贯的爱国情怀,语言沉郁悲壮,情感真挚深沉,在展现其渴望报国却不得志的心境同时,彰显出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秋,当时陆游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开义仓救济饥民,遭当权者抵制而被罢职返乡。到了淳熙九年,陆游任职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在奉祠居家的日子里,生活孤寂无聊。然而,他的报国之志从未消减,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写下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水村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腰间羽箭已凋零,但报国之心仍在,即便双鬓斑白,“一身报国有万死”的壮志未改,同时对一些人面对国难的消极态度表示不满,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太息燕然未勒铭”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诗人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诸君何至泣新亭”用东晋时新亭对泣的典故,批评士大夫们面对国难只知哀叹而无实际行动。对比:“一身报国有万死”的坚定报国决心与“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年华老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直抒胸臆:“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借景抒情:“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笔锋回转,描绘当下自身闲泊于水村时那寂寥清冷的景象。映入眼帘的,是荒寒汀州之上的新雁,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这两句并非直白抒情,而是借助景象来传达内心情绪,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发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勾勒出诗人退居乡野,长久远离疆场,无缘投身抗敌的落寞心境。“羽箭久凋零”,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闲置已久的郁闷,曾经征战的武器都已破败,自己也被搁置一旁。“燕然未勒名”运用层递手法,层层深入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没能像古人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这种遗憾不断加深,奠定了失意、悲愁的情感基调。颔联则陡然一转,抒发了诗人雄健奋发的豪情,同时也对那些在外敌当前却毫无作为、只知妥协的达官贵人予以指斥。“丈夫穷死当坚忍,逆胡未灭心未平”,体现出大丈夫即便身处困境,在神州陆沉的危急时刻,也应毅然“捐躯赴国难”,绝不能苟且偷安。一个“犹”字,生动展现出诗人不甘沉沦的心态。“绝大漠”的典故源自《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原本是汉武帝对霍去病英勇征战的赞誉。诗人虽已两鬓斑白,却依然豪情满怀,渴望驰骋大漠、征战沙场,这与朝廷中那些面对强敌只知割地求和、毫无斗志的文官武将形成了强烈反差。“诸君何至泣新亭”化用典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高居庙堂,在山河破碎时只会束手垂泪、懦弱昏庸的权贵们的不满。颈联以精妙工整的对仗,揭示了岁月流逝与壮志难酬之间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其赤诚之心掷地有声。然而,“双鬓向人无再青”,岁月无情,诗人两鬓已霜,青春不再,这一句饱含着对年华虚度、青春难返的感伤与悲愤。诗人一心报国,不惜万死,却无人理解,这两句直抒胸臆,成为全诗的核心所在。尾联巧妙地点明诗题,笔触转回眼前,描绘出自己闲居水村时的寂寥之景。荒寒的汀州上,新雁飞过,引发诗人的潸然泪下。这两句借景抒情,以雁象征自己的漂泊与孤独,委婉地传达出内心的哀愁。

4. 作品点评

全诗借夜泊水村时目睹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怀,排遣心中的烦闷,蕴含着深远的感慨。诗中典故运用恰到好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浓烈饱满。在悲壮的基调中,又彰显出沉雄大气的风格,尽显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率多胸臆,兼有气骨,可为南渡君臣慨然叹息。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陆务观《夜泊水村》,随地亦老思报国也。

清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

# 此十数章七律,著句既遒,全体亦警拔相称,盖忠愤所结,志至气从,非复寻常意兴;较之全集七律数十之一耳。然论放翁七律者,必以此为根本,而以“数总残灯沽酒市”等诗附之,乃知诗之大主脑,翁之真力量,否则赞翁则翁不愿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下一篇: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