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shí
niú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xiǎo
zhēng
róng
yōu
huáng
xiāng
绿
ā
tóng
sān
chǐ
chuí
lǎo
shí
shèn
ài
zhī
qiǎn
niú
jiǎo
niú
jiǎo
yóu
niú
dòu
cán
zhú
zhān
huà
cóng
zhú
guài
shí
shí
zēng
qián
ér
niú
shèn
yǒu
tài
yǒng

译文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苏轼画了丛生的竹子和嶙峋的怪石,李公麟又在前面山坡上添画了一个放牛娃骑着牛,显得十分有意趣和情致,即兴戏作一首诗来吟咏它。

逐句剖析

"野次小峥嵘":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

#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野次:野外。

"幽篁相倚绿":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 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阿童三尺箠":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

# 箠:竹鞭。,阿童:小童儿。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阿童复阿童”句。这里代指小牧童。

"御此老觳觫":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 觳觫: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御:驾驭。

"石吾甚爱之":我很爱这怪石,

"勿遣牛砺角":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 砺角:磨角。

"牛砺角犹可":磨角我还能忍受,

"牛斗残我竹":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残:损害。

"子瞻画丛竹怪石":苏轼画了丛生的竹子和嶙峋的怪石,

# 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

"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李公麟又在前面山坡上添画了一个放牛娃骑着牛,

# 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甚有意态":显得十分有意趣和情致,

"戏咏":即兴戏作一首诗来吟咏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竹石牧牛》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苏轼与李公麟所绘的竹石牧牛图展开,前四句生动描绘画面中怪石、幽竹、牧童和老牛的形象,后四句借对牛磨角、争斗可能损坏竹石的担忧,表白诗人爱竹爱石之情,寄托了文人超尘脱俗的情操。诗人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前四句对画面景物进行实写,后四句从牛的习性展开联想,由实转虚,以虚拟的担忧赋予静态画面动态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将对画作的欣赏与自身情感、志趣完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竹石牧牛》由黄庭坚所作。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黄庭坚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彼时他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城。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为此题了好几首诗,其中这首《题竹石牧牛》最为出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前四句描绘了苏轼所画的丛竹怪石以及李公麟添加的牧儿骑牛的画面,分述石、竹、牧童与牛,后四句则以牛为主体,着眼于牛好磨角、争斗的特点并关合竹石,表白了自己爱竹爱石的心情,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超尘脱俗情操的寄托。

2. 写作手法

借代:诗中“峥嵘”本形容山的高峻,这里用来借代怪石,将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展现出来;“觳觫”原指牛恐惧颤抖的样子,语出《孟子・梁惠王》,在此借代老牛,生动地表现出老牛老而筋力疲惫、步履蹒跚的状态。引用:后四句“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引用了韩愈“牧童敲火牛砺角”(《石鼓文》)和李涉诗“无奈牧童何,黄牛吃我竹”(《山中五无奈何诗》)的内容,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添了文化底蕴。动静结合:诗歌前半部分描绘画中郊野间怪石、幽竹、牧童、老牛等静态物象,展现出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后半部分诗人对画中牧童打招呼,想象牛可能会有砺角、牛斗等动态行为,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3. 分段赏析

前二句“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所咏为苏轼所画的竹石之景。野外,一块怪石小巧而嶙峋,“峥嵘”一词,生动描绘出山石的嶙峋之态,这里以“峥嵘”借代怪石,颇为巧妙。在怪石之旁,一丛幽深的翠竹相互依偎,绿意盎然。接着三四句“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这是在咏叹李补所画的人牛之景。画面中,一个牧童手持三尺长鞭,悠然驾驭着一头老牛。“觳觫”一词,本出自《孟子・梁惠王》,形容牛恐惧颤抖的样子,此处以“老觳觫”借代老牛,十分形象。“老觳觫”与“小峥嵘”在文字表面上遥相对应,相互映衬,趣味横生。诗句不仅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而且语气亲切自然,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后四句“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乃是诗人观画后的有感而发。由于画中的竹石充满野趣,可爱至极,而人牛之态又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诗人情之所至,不禁对着画中的牧童叮嘱起来。他满心喜爱地说道,这石头我实在是太喜爱了,可千万别让牛用角去摩擦损坏它呀。继而又进一步强调,倘若牛只是用角在石头上磨一磨,那倒还罢了,可要是牛儿们相互争斗起来,把我心爱的这丛竹子给践踏损坏了,那可就不行了。这里化用了韩愈《石鼓文》中“牧童敲火牛砺角”以及李涉《山中五无奈何诗》中“无奈牧童何,黄牛吃我竹”的诗句。在句调上,则模仿了李白《独漉篇》中“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的形式。之所以如此强调爱护竹子甚于石头,是因为石头比竹子更为坚硬罢了。

4. 作品点评

《题竹石牧牛》其写作特色鲜明,从画中竹石牧牛延伸至生活场景,并巧妙寄寓对现实政治的观感,构思曲折且富有深度,以宁静田园风光与烦嚣官场角逐作鲜明对比,别具匠心。虽然后四句在格调上借鉴了李白《独漉篇》,却能推陈出新,词意翻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下一篇:宋·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