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huáng
zhōu
dìng
huì
yuàn
zuò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quē
yuè
guà
shū
tóng
lòu
duàn
rén
chū
jìng
shuí
jiàn
yōu
rén
wǎng
lái
piāo
miǎo
hóng
鸿
yǐng
jīng
què
huí
tóu
yǒu
hèn
rén
xǐng
jiǎn
jìn
hán
zhī
kěn
shā
zhōu
lěng

译文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身影缥缈的孤雁。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中有无限遗憾却无人能理解。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逐句剖析

"缺月挂疏桐":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

# 疏桐:疏落的梧桐树。,挂:悬挂。,缺月:弯弯的勾月。

"漏断人初静":夜阑人静,

#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谁见幽人独往来":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

# 幽人:幽居的人。,谁见:一作“时见”。

"缥缈孤鸿影":仿佛天边身影缥缈的孤雁。

# 孤鸿:孤单的鸿雁。,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惊起却回头":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

"有恨无人省":心中有无限遗憾却无人能理解。

#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省(xǐng),知晓。

"拣尽寒枝不肯栖":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 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中宵》:”择木知幽鸟。“

"寂寞沙洲冷":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 寂寞沙洲冷: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冷,凄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北宋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清冷氛围,引出“幽人”如“缥缈孤鸿影”的孤独形象。下片通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实则托物言志,以孤鸿自比,表达自己被贬后的孤独、寂寞、哀怨以及不随波逐流、怀才不遇的心境。全词以物喻人,语言清奇脱俗,既抒发了诗人孤独愤懑之情,又展现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初到黄州时,他寓居定慧院,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东南,又作定惠院。这段时期,苏轼的生活与心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上的失意、生活的困窘,使他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词,借幽人与孤鸿的形象,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词。上片以缺月、疏桐、漏断构建孤寂时空,下片借“孤鸿”自喻,通过“惊起却回头”“拣尽寒枝”等细节,塑造清高自守的文人形象,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以孤鸿自比,借孤鸿的缥缈、孤独、惊恐,表达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守的心境。白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等句,仅用“缺月”“疏桐”“漏断”“人初静”几个简单意象,就勾勒出清冷的月夜景象,不加渲染烘托,却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象征: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3. 分段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片,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运用白描手法,仅用“缺月”“疏桐”“漏断”“人初静”几个简单意象,就勾勒出一幅夜深人静,缺月挂于稀疏桐树之上的画面,不加多余修饰,却营造出清幽、寂静且略带清冷的氛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将幽人与孤鸿的形象并置,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他心灵的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下片,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4. 作品点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境界高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词人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孤鸿与自身融为一体,精准地映射出自己被贬黄州后的孤寂处境、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坚守高洁的品格。艺术上融合白描与象征,语言洗练而境界高远,被黄庭坚赞为“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尘俗气”。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更成为士人坚守气节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

# 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 山谷云:“东坡道人在黄州,作《卜算子》云:(略)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苕溪渔隐曰:“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我梦》

下一篇:宋·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