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zh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tiān
shí
rén
shì
xiāng
cuī
dōng
zhì
yáng
shēng
chūn
yòu
lái
xiù
wén
tiān
ruò
xiàn
线
chuī
jiā
liù
guǎn
dòng
huī
àn
róng
dài
jiāng
shū
liǔ
shān
chōng
hán
fàng
méi
yún
shū
xiāng
guó
jiào
ér
qiě
zhǎng
zhōng
bēi

译文

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

逐句剖析

"天时人事日相催":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逐日相催

# 日相催:逐日相催。,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人事:人世间事。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

# 阳生:阳气初生,古人认为到冬至那天阴气极盛而新的一线阳气刚刚产生。

"刺绣五纹添弱线":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

# 添弱线:据史书记载,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五纹:五色彩线。纹:一作“文”。

"吹葭六琯动浮灰":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

# 吹葭六琯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葭:初生的芦苇,诗中指代芦苇内膜烧成的灰。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故称。浮:一作“飞”。

"岸容待腊将舒柳":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

# 舒柳: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待腊:待到腊月时分。腊:腊月,农历十二月。,岸容:河岸的容貌,诗中指水边景象。

"山意冲寒欲放梅":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 放:一作“破”。

"云物不殊乡国异":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

# 乡国:即家乡。,不殊:没有区别。,云物:本指太阳旁边云气的色彩形状,这里就是指景物。

"教儿且覆掌中杯":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

# 覆掌中杯:覆杯:尽饮。覆:倾,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至》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以冬至为主题。开篇“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点明时令,感慨时光匆匆。颔联、颈联分别从人事“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与景物“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生动展现冬至特征与冬春交替景象。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抒发思乡情。全诗选材典型,情由景生,富有生活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至》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或者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彼时,诗人正辗转漂泊于夔州(即如今的重庆奉节)。冬至佳节来临,这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诗人孤身一人,身处异乡,望着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念及自身处境,思乡之情、身世之感纷至沓来,一时间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节气(冬至)的诗。描绘了冬至前后,白昼渐长,河边柳树将舒,山上梅花欲放,展现冬天孕育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以及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新春将至的喜悦。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刺绣五纹添弱线”,以刺绣时增添弱线这一生活细节,巧妙暗示冬至后白昼渐长,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拟人:“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中,“待”“欲”二字赋予岸柳、山梅以人的情感与动作,生动展现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蓬勃生机。对比: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将眼前景物的相似与所处地域的不同进行对比,突出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诗人以饱含感叹的语气开篇,一个“催”字,既写出了时间的紧迫,也隐隐流露出对岁月匆匆流逝的无奈。冬至一到,阳气回升,春天也随之即将到来,这既扣住了诗题“小至”(冬至前一日),又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时光的飞逝,冬去春来仿佛只是转瞬之间的事。颔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视角转向人们在冬至时节的活动。古代有冬至后白昼渐长,妇女刺绣时可以多添一根线的说法,“刺绣五纹添弱线”就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一生活细节,从侧面体现出冬至后白昼变长。而“吹葭六琯动浮灰”,则是利用古代的一种节气观测方法,冬至时,律管中的葭灰会因阳气萌动而飞散,诗人通过这一独特的现象,再次点明了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气,巧妙地展现了自然节令的变化。颈联“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把目光投向了自然景物。河岸仿佛在等待腊月过去,柳树即将舒展身姿,吐出嫩绿的新芽;山峦也似乎冲破寒意,梅花即将含苞待放。这里的“待”和“欲”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赋予了岸柳和山梅人的情感和动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柳树渴望抽芽、梅花急切绽放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的蓬勃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诗人的思绪陡然一转。眼前的云和景物,与故乡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自己却身处异乡。在这冬至佳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叫儿子一起斟满酒杯,借酒消愁,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既然身处异乡无法改变,那就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选材典型,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通过对冬至时节人们的活动、自然景物的变化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开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到中间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再到尾联因思乡而生的豁达,情感过渡自然流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诗人在特定时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将舒承容,欲放承意,用字精贴如此。

明末清初朱瀚《杜诗详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风》

下一篇:唐·罗隐《春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