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端午节到了,
"榴花忽已繁":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 榴花:石榴花。
"粽包分两髻":吃了两只角的粽子,
# 粽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此处用来比喻粽子的形状。
"艾束著危冠":高冠上插着艾蒿。
# 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艾束:插上艾枝。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旧俗方储药":又忙着储药、配药方,
# 储药:端午节预示着夏天来临,苍羌、蚊子及各种毒虫、害虫都会出现,因此古人需要储些药草和雄黄、朱砂之类的东西,以备不测。
"羸躯亦点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 点丹:用朱砂在人的印堂穴点个圆形的红点,用来辟邪。古人在端午节有点丹辟邪的传统。,羸躯:疲弱的身体。这里指诗人自己。
"日斜吾事毕":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
"一笑向杯盘":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端午节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节日题材诗。借山村端午的榴花、粽艾、储药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珍视与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诗中既有"粽包分两髻"的民俗特写,又有"一笑向杯盘"的生命哲思,在节令风光与个人境遇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将传统文化融入平凡生活的生命智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通过描写山村中盛开的榴花,展现出端午节时山村的美好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对山村景色和节日氛围的喜爱。
3. 分段赏析
首联“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以简练的笔触点明端午时节的山村美景。“好”字奠定全诗基调,“榴花繁”既是时令特征的具象化呈现,又暗含时光飞逝的感慨。诗人以自然景物入题,为后文的节俗描写铺垫清新明快的背景。颔联以“粽包两髻”的拟人化比喻和“艾束危冠”的动态描写,生动再现民间端午包粽、插艾的传统,充满生活气息。颈联由外及内,“储药”呼应古俗祛病防疫的寓意,“点丹”则暗合诗人年迈体衰仍坚持养生的现实,传统与个人境遇交织,虚实相生。尾联“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收束全诗,以黄昏收工后的开怀畅饮作结。“一笑”二字举重若轻,既消解了前文“羸躯”的沉重感,又将节日的仪式感升华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向杯盘”的动作描写,暗含对传统文化在个人生命中的延续与传承的欣慰。
4. 作品点评
《乙卯重五诗》作为陆游晚年田园诗代表作,以独特视角展现南宋节令书写范式。诗中粽角艾符的民俗意象、储药点丹的生活细节,既延续《东京梦华录》的市井记录传统,又融入诗人生命体验。"日斜吾事毕"将节日劳作升华为时光哲思,"一笑向杯盘"在烟火气中提炼生命价值。全诗以白描勾勒节令特征,于"榴花忽已繁"的时序感慨中,暗含士大夫精神底色,为传统节日诗注入历史感与生命意识。
# 这首《乙卯重五诗》是陆游朴质自然的作品中的一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的忙碌生活。钱锺书先生说陆游诗中除了“悲愤激昂”之外,还有多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宋诗选注》)此篇可谓代表。
现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黄意明《与时偕行》
上一篇: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下一篇:宋·王沂孙《眉妩·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