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风日弄轻柔":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
# 轻柔:形容风和日暖。,风:一作春。,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
"花径暗香流":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 暗香:指幽香。,花径:花间的小路。
"清明过了":清明佳节已经过去,
"不堪回首":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云锁朱楼":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
# 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声巧":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
"何处唤春愁":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绿杨影里":是在绿杨影里,
"海棠亭畔":是在海棠亭畔,
"红杏梢头":还是在红杏梢头。
# 梢头:树枝的顶端。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绘春日明媚与阴霾天气的强烈反差,展现了深闺女子对逝去春光的追忆与现实的孤寂心境。
2. 写作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下片“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三组乐景并置,本应是踏青赏春的欢愉场景,却被“何处唤春愁”追问。春色愈浓,越反衬出“不堪回首”的往事之痛,达到“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以静写动:以“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三组静态意象铺陈春色,却在“午窗睡起莺声巧”的瞬间,将静态的引入黄莺的巧啭,化静态美为动态美。象征:“云锁朱楼”写云雾笼罩红楼,描绘阴雨天气的压抑,云雾既是实景,又象征愁绪的弥漫,暗示女子被深闺禁锢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指日长而暖,呼应《诗经·七月》对悠长春日的描写。弄轻柔”三字赋予阳光拟人化动态,将杨柳枝条在和风中的摇曳之姿具象化,与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异曲同工,展现自然界的生机。“弄”字用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扑鼻而来一股暗香,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声的伤心往事。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陡转笔锋,清明时节的阴霾天气与“云锁朱楼”的压抑意象形成强烈对比。其中“锁”字堪称词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这种天气突变与情感骤变的呼应,暗合“以乐景写哀”的创作手法,强化了今昔对比的痛楚。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金昌绪《春怨》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通过“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的方位追问,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化静态美为动态美,既保持画面美感,又赋予愁思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4. 作品点评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这首词笔调清丽婉转,措辞柔美含蓄。作者采用以乐景反衬哀愁的表现方式,借莺啼燕语、姹紫嫣红的明媚春色,暗藏女子内心的怅惘情思。在景物铺陈上,词人巧妙切换时空维度:纵向以清明时序为轴,从节前韶光潋滟到节后烟雨迷蒙;横向以感官体验为经,肌肤可感的温煦、鼻尖萦绕的馥郁、耳畔婉转的莺语、眸中流转的斑斓,共同编织成多维度的春日图卷。通过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细腻传递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层层涟漪——春色愈浓,离思愈切;欢愉愈显,孤寂愈深。
#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二句)这里的景就为情做了一种铺垫,引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一句景,一言情,情景的妙合无一不体现了女性的情感变化。
不详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高级讲师陈洁《浅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
上一篇:宋·秦观《秋日三首(其二)》
下一篇:宋·柳永《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