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
# 尽:指花凋谢了。,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 始:才;刚刚。,山寺:指大林寺。
"长恨春归无觅处":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
# 觅:寻找。,春归:春天回去了。,长恨:常常惋惜。
"不知转入此中来":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转:反。,不知:岂料,想不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游诗。描绘了人间与山寺在四月时截然不同的景象,人间芳菲已尽,山寺桃花却盛开正艳,表达了诗人对意外发现美景的惊喜之情,以及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对比:“人间四月芳菲尽”与“山寺桃花始盛开”形成鲜明对比,将人间大地春归芳菲落尽和山寺桃花才刚刚盛开的不同景象对照,突出了景象差异,也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比拟:把春光拟人化,“不知转入此中来”中,将春光想象成有脚能转来躲去,甚至具有顽皮惹人性格的对象,使春光变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触景生情:诗人登山见到山寺中始盛的桃花这一景象,触发了情感,从之前对春光逝去的怨恨、失望,转变为看到桃花盛开的惊异和欣喜。
3. 分段赏析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点明时间是人间的四月,此时大地春归,百花凋零,营造出一种春光逝去的氛围,也为后文情感转变做铺垫。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与上句形成对比,描绘出在高山古寺中桃花刚刚盛开的意外之景,“始”字强调了这种与外界不同的独特性,诗人的惊喜之情已隐于其中。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直接表明诗人此前对春光匆匆离去的遗憾、恼怒和失望之情,是情感的蓄势。末句“不知转入此中来”,通过“不知”一词,展现出诗人发现春光未逝而是藏于此处的意外与惊喜,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当作会躲藏的对象,进一步强化了诗歌活泼有趣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留恋。
4. 作品点评
《大林寺桃花》是唐人绝句中的佳作。此诗在写作上独具特色,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春光,将春光描绘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还赋予春光以人的特性,使其仿佛有脚能四处躲藏,把自然界的春光写得生动活泼、天真可爱,充分展现出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与热爱,以及内心的纯真童趣。从立意构思来看,新颖且巧妙,以戏语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使诗歌在写景抒情方面极具感染力,以生动的笔触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在邂逅山寺桃花时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