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3
huái
shuǐ
dōng
nán
kuò
fēng
nán
yān
shēng
zhà
zhí
yuǎn
shù
wàng
duō
yuán
chūn
làng
zhào
shēng
yáng
fān
yǐng
cán
qīng
liú
yìng
yuè
jīn
chóng
yín
kàn

译文

淮水向东南变得宽阔,没有风的时候渡河也困难。孤烟升起时一下子很直,远处的树望去大多是圆的。春天的浪涛里,船桨声急促,夕阳下,船帆的影子显得稀疏。清澈的流水适合映照月亮,今晚要再吟诵着观赏。

逐句剖析

"淮水东南阔":淮水向东南变得宽阔,

"无风渡亦难":没有风的时候渡河也困难。

"孤烟生乍直":孤烟升起时一下子很直,

"远树望多圆":远处的树望去大多是圆的。

"春浪棹声急":春天的浪涛里,船桨声急促,

"夕阳帆影残":夕阳下,船帆的影子显得稀疏。

"清流宜映月":清澈的流水适合映照月亮,

"今夜重吟看":今晚要再吟诵着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渡淮河的经历为题材,描绘了淮水壮阔的自然景象与行舟的艰辛。首联“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点明地理特征,以“阔”与“难”形成对比,凸显渡河之艰险,暗喻人生旅途的坎坷。颔联“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孤烟”的笔直与“远树”的浑圆勾勒出空旷寂寥的意境,展现诗人细腻的观察力。颈联“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以动态的“棹声急”与残照中的“帆影”形成视听交织的画面,既暗示时间流逝,又烘托出行舟的紧迫感。尾联“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转向静谧月夜,以清流映月之景寄托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诗兴的再发,收束于超脱现实的审美体验。全诗语言简练平易,对仗工整,融情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以直白的语言刻画了淮水向东流去的广阔景象。形象上,突出了江面的辽阔特征,表达技巧上采用平实描写,强调无风渡河的艰难,暗示旅途的劳顿和风险。思想感情上透露出出行者的谨慎和无奈,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基调。颔联“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聚焦于远景细节。景物形象如孤烟升起直直、远处树木显得圆润,运用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暮色中的孤寂氛围。表达技巧上以简练的视觉描写呈现静态景致,语言准确传递出旅途中的幽静感和视野开阔。颈联“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转为动态和声景描写。形象包括急促的春浪和船桨声响、残破的帆影在夕阳下摇曳,表现手法采用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交织。内容主题上渲染奔波劳碌的景象,思想感情深化了旅途的疲惫和时光流逝的感伤。尾联“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收笔于清流映月的静谧画面,并直抒胸臆。景物形象如清流映照月光,表达技巧以直陈方式点明重吟的意愿,艺术手法上通过结尾的抒情升华全诗主题。思想感情从孤寂劳顿转为恬淡欣赏,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重温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尖新。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纪昀:第三句本右丞“大漠孤烟直”句,犹是恒语,四句乃是刻意造出。此种可偶一为之,专意效之,则坠入竟陵、公安鬼趣。末句用何水部语。妙在出语浑成,不伤大雅,与“武功派”之琐屑不同。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谷《喜秀上人相访》

下一篇:唐·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