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烟雨归雁":惠崇所画的烟雨归雁图中,
# 惠崇:宋代画家,宋初九僧之一,善画小景。
"坐我潇湘洞庭":让我仿佛就置身于潇湘和洞庭的湖光山色之中。
"欲唤扁舟归去":我甚至想要叫来一叶小舟就此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这时朋友告诉我这不过是一幅精美的画作罢了。
"能作山川远势":能够画出山川那种悠远气势的画家,
"白头惟有郭熙":到了年老头发斑白还保持着高超技艺的,只有郭熙了。
# 白头:郭熙高寿,活到八十多岁,故云。
"却写李成骤雨":想要摹写李成所画的《骤雨图》那种气势,
# 李成骤雨:即李成名作六幅《骤雨图》,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刘鳌为之题诗。
"惜无六幅鹅溪":可惜没有六幅优质的鹅溪绢
# 鹅溪:在四川盐亭县西北,以产绢名,称鹅溪绢,唐时为贡品,宋代书画家尤重之。
"徐生脱水双鱼":徐熙画中两条脱水的鱼,
# 徐生:指五代南唐画家徐熙,善画花竹。
"吹沫相看晚图":相互看着,口中吐着泡沫,这就是他画的晚景图。
# 吹沫:状徐熙所画脱水双鱼。
"老矣个中得计":人老了才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作书远寄江湖":真想写封信,寄给那远方江湖中的鱼儿。
"折苇枯荷共晚":折断的芦苇和枯萎的荷花,共同呈现出傍晚的景象,
"红榴苦竹同时":而火红的石榴与苦竹竟也同时出现在画面中。
"睡鸭不知飘雪":睡着的鸭子没察觉到飘雪,
"寒雀四顾风枝":寒雀在风中的枝头四下张望
"子母猿号槲叶":母猿和幼猿在槲叶间啼叫,
# 子母猿号槲叶:猿之母子哀号于槲树丛中。号:文集、山谷集作“啼”。
"山南山北危机":山南山北都潜藏着危机
# 危机:触发危险的因素、机缘。
"世故谁能樗里":在这复杂的世事中,谁能像樗里子那样聪慧,
# 樗里: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滑稽多智,号“智囊”,见《史记》本传。,世故:世事。
"彀中皆是由基":可往往大家都像处于养由基射程之内,难以逃脱危险。
# 由基: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彀中:弓箭射程之内。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六言诗,也是一组题画诗。描绘了惠崇的湖上归雁图、郭熙的山水画、徐熙的双鱼图等多幅画作的画面内容,如归雁在浩渺烟雨中、山水的悠远之势、脱水双鱼吹沫等。营造出或潇洒虚旷,或清幽静谧的不同意境。体现了画家们高超的绘画技艺,也表达了诗人对画作的赞美,以及由画中景象引发的如思乡、对世事的感慨、对世人的告诫等丰富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如“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将惠崇画中烟雨归雁的实景描绘,与诗人由此产生仿佛置身潇湘洞庭、想唤舟归去的虚景和想象相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侧面描写:在评价画家技艺时,通过诗人看画后的感受及反应来侧面烘托画作的精妙。像看到惠崇的画就想乘船归去,体现出画的逼真与吸引力;说可惜李成骤雨图没有大幅鹅溪绢本,从侧面暗示其画作本应更加气势磅礴。借景抒情:诗中对画里各种景物如睡鸭、寒雀、子母猿等的描写,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睡鸭不知飘雪,寒雀四顾风枝”借睡鸭未察觉飘雪、寒雀在风中张望的画面,抒发对自然宁静或生命状态的感慨。用典:虽未明显引用经典故事,但对画家及其风格的提及,暗含绘画史上的典故知识,如郭熙擅长表现山川远势,李成以画山水知名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针对惠崇的湖上归雁图。画家将归雁置于浩渺湖水与迷蒙烟雨的背景中,画面尽显潇洒虚旷之气象,观者仿若身临其境,置身于潇湘洞庭之间,心境也随之开阔。诗的第三句另辟蹊径,顺着“置身画中”的感觉,直接表达出想要买舟归家的念头。就在情绪递进之时,陪同观画的朋友一句提醒——这只是丹青妙作,瞬间将人从虚幻拉回现实。此诗前三句连贯流畅,层层渲染惠崇画作的逼真程度,达到了移情的艺术境界,最后一句急转直下,点明题画主旨,章法构思巧妙。第二首写的是郭熙的山水画。黄庭坚盛赞郭熙即便到了暮年,画艺愈发精湛,能够生动呈现山川的悠远之势,其画艺可谓炉火纯青。郭熙的画作取法李成,诗人提及他曾临摹李成之作,如今还想摹写李成的《骤雨图》,只可惜缺少优质的鹅溪绢,未能如愿。诗的结尾笔锋一转,这种写法和第一首相似,曲折跌宕,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首围绕徐熙的双鱼图。徐熙擅长画花竹、草虫,其鱼图较为罕见。黄庭坚观赏他的双鱼图后,心有所感,遂作诗描绘画面。图中两条脱水的鱼,正吐着泡沫,徐熙巧妙化用《庄子・大宗师》中“相濡以沫”的典故来构思。黄庭坚一眼便领会画家的用心,在诗的后两句进一步阐释画意。他借鱼喻人,感慨人到老年深知世事艰难,仿佛要替脱水的双鱼给远方江湖中的鱼写信,告诫它们处事要谨慎,莫入渔人网中。画家与诗人心灵相通,借鱼的形象向世人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第四首完全以再现画境为目的。在黄庭坚的笔下,画面中不同季节的植物同时呈现,动物也姿态各异。与第一首线性推进的结构不同,此诗由两组对偶句组成。首联展现意象并列,突出共时性,同时在形态和色彩上形成对比。颔联刻画睡鸭与寒雀的不同神态,一静一动,安睡与警觉相互映衬,妙趣横生。诗人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审美世界,体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画面主体虽是萧条秋景,但红榴绽放增添亮色,风雪中有惊惶的寒雀,也有安睡的鸭子,不同的景象能让人产生多样的感悟。第五首由画中猿猴母子的形象,引发对人生的感慨,颇具警世意义。诗人巧妙运用典故,以“樗里子”代指智者,同时关联《淮南子》中养由基射猿的故事,传达出世事危机四伏,无论人多么聪慧,都难以逃脱潜在危险的警示。这无疑是黄庭坚历经人生磨难,尤其是在险恶的政坛党争后发出的深切感叹。诗句运用借代手法,语言奇崛深奥,体现了黄庭坚独特的诗歌风格。
下一篇:宋·释文珦《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