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绿风微暖":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
# 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
"重头歌韵响铮琮":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
# 铮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铮,一作琤。,重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
"入破舞腰红乱旋":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 红乱旋:大曲在中序时多为慢拍,入破后节奏转为急促,舞者的脚步此时亦随之加快,故云。红旋,旋转飞舞的红裙。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
"玉钩阑下香阶畔":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
# 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玉钩:帘钩的美称。
"醉后不知斜日晚":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
# 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
"点检如今无一半":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 点检:查验。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之作。通过对池塘旧地的描写,回忆往昔与美人初见的场景,美人动听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历历在目,又写了曾经在栏杆下、香阶畔的欢聚,醉后不知天色已晚。而如今掐指一算,当时一同赏花的人已半数不在。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旧友凋零的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醉后不知斜日晚”中的“斜日”,既实写宴散时的黄昏景象,又象征着人生的晚景,烘托出词人在回忆往事之后,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惆怅与感慨。细节描写:“池塘水绿风微暖”中,“水绿”“风暖”两个细节,不仅点明春天的时令,还暗示词人漫步园中时心境的变化,池水的波动也象征着情绪的波动。铺垫:“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昔日歌舞宴乐之地,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多感官描写:“重头歌韵响琤琮”从听觉角度描写歌声,以“响琤琮”形容歌韵的清脆悦耳,仿佛能让人听到那动人的旋律;“入破舞腰红乱旋”从视觉角度描写舞蹈,“红乱旋”生动地展现出舞者腰肢舞动、红裙飞旋的迷人姿态,通过视听结合,将歌舞的迷人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比:“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描绘了往昔宴会上歌舞的热闹欢快,“点检无一半”则写出如今的凄清境况,通过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孤独寂寞对比,如“记得玉真初见面”时的喜悦与当下的惆怅,强烈地抒发了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池塘水绿风微暖”,“水绿”与“风暖”两个细腻的景象,鲜明地透露出此时正值春日。微风轻拂,碧绿的池水泛起涟漪,词人凭借眼之所见、身之所感,于园中小径悠然踱步。这眼前的春景,似曾相识,仿若往昔重现,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记得”之后对过往的追忆。“风”与“水”相呼应,描绘出风吹水动的美妙画面,而池水的荡漾,也巧妙地暗示了词人内心泛起的情感波澜,意蕴深厚。“记得”开启了一段回忆,那是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升平的场景。词人着重刻画了宴乐中最具魅力的片段:“记得玉真初见面。”随后,“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将女子的歌舞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全词中备受赞誉的精妙之语。“重头”指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这种回环复叠的结构,使得歌声更加悠扬动听。唐宋大曲的末一大段称作“破”,“入破”是“破”的起始部分,此时歌舞齐发,舞蹈节奏加快,因而有“舞腰红乱旋”的精彩描绘。“响铮琮”诉诸听觉,“红乱旋”着眼视觉,这一联虽未直接表明赞美之情,却在对歌舞的细致刻画中,让赞美之意溢于言表。下片首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了一处场所,想必正是昔日歌舞宴乐之处,此句与上片看似断开,实则紧密相连。“醉后不知斜日晚”,描绘了宴会上众人沉醉其中,尽情享乐,不知不觉已至黄昏。这句既展现了筵席上的欢愉场景,又因黄昏斜日的意象,象征着人生步入晚景。此句关联了当下与过往,为结尾处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里,上片着重描绘“玉真”,对“赏花人”不着一字;下片则聚焦“赏花人”,未提及“玉真”。实际上,这是运用了明写与暗示交替出现、相互映衬的手法。这般写法,不仅使笔墨极为凝练,避免赘述,更让词意曲折婉转,韵味悠长,大大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
# 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
清张宗橚《词林记事》
上一篇:宋·朱熹李幼武撰《陈谏议教子》
下一篇:宋·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