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yán
shì
yuán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2
chūn
fēng
zhào
chéng
shuǐ
guó
chūn
hán
yīn
qíng
shī
湿
kàn
jiàn
xián
huā
luò
tīng
shēng
xié
jiāng
shàng
fān
yǐng
cǎo
绿
nán
wàn
qíng
dōng
dào
ruò
féng
xiāng
shí
wèn
qīng
páo
jīn
shēng

译文

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声响。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逐句剖析

"春风倚棹阖闾城":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 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倚棹:泊舟,停船。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

"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 水国春寒阴复晴: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细雨湿衣看不见":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

# 看:一作“人”。

"闲花落地听无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声响。

# 闲花:指野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

"草绿湖南万里情":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 情:一作“程”。,湖:指太湖。

"东道若逢相识问":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

# 东道:一作“君去”。

"青袍今日误儒生":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 儒生:诗人的自称。,日:一作已。,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严士元》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江南水国早春为背景,通过春风倚棹、细雨湿衣等细腻景物描写,在送别友人时流露出仕途失意的复杂心绪。诗中“闲花落地听无声”等意象既营造出静谧的离别氛围,又暗含对前程的迷茫;“青袍误儒生”的自嘲则道出寒士沉沦的无奈。全诗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自然融合,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拓展了时空意境,在依依惜别中展现出中唐士人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别严士元》是刘长卿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初所作。当时诗人因遭贬谪,即将赴任南巴尉(从九品下,着青袍),途经苏州时偶遇友人严士元。诗中“春风倚棹阖闾城”点明相遇地点为苏州,“青袍今已误儒生”暗合其贬官身份。此次相逢短暂,严士元旋即前往湖南,诗人在冬春之交的阴晴变幻中,借“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等意象,含蓄抒发了宦海沉浮的失意与羁旅离愁。此诗为诗人首次贬谪之际所作,反映了其郁郁不得志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江南春寒、细雨湿衣等细腻景物描写,在依依惜别中流露出仕途失意的苦闷。诗中"闲花落地""孤帆远影"等意象,既写眼前离别之景,又暗含对前程的迷茫与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人通过描写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静谧之景,反衬出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的忧郁与不平静,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反衬:以动衬静,“闲花落地听无声”通过“听无声”的细节,突出环境的极静,从而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动静相衬,强化感染力。虚实结合:“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前句实写眼前孤帆远影,后句虚写湖南草绿的想象之景,虚实相生,拓展了时空的纵深,深化了离情别绪。

3. 分段赏析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首联以水国早春的阴晴不定起笔,既点明送别地点(苏州)和时令(初春),又暗喻人生际遇的变幻莫测。“倚棹”二字生动勾勒出舟楫待发的场景,而“阴复晴”的天气变化,巧妙烘托出离别时复杂难言的心绪——既有乍逢又别的怅惘,又有对前途未卜的忧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颔联堪称全诗点睛之笔。诗人捕捉江南春雨的细微特征:雨丝细密到视觉难以察觉,却从衣襟渐湿中感知其存在;残花飘落本应有声,此刻却静寂无声。这种“以有写无”的手法,既凸显水国春景的独特韵味,更通过视听感官的错位体验,营造出凝神静思的离别氛围——二人默然相对时,连衣湿花落都成为心绪的外化,极静中暗藏极深的不舍。“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颈联转入虚景想象。落日孤帆的实写与湖南草绿的虚写交织,空间上从眼前延展至万里之外,时间上则暗示送别直至日暮。“孤帆影”的苍茫与“万里情”的绵长相呼应,既预示友人旅途的孤寂,又寄托诗人对友人抵达潇湘后景物的悬想,更暗含自身羁旅飘零的感慨,一笔三叹,境界顿开。“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尾联以自嘲作结。“青袍”(九品官服)与“儒生”(济世理想)的强烈反差,道尽寒士沉沦下僚的愤懑。表面是嘱托友人传话,实则借“误”字倾吐半生蹉跎——这既是刘长卿贬谪时期的典型心态,也折射出中唐寒士的普遍困境。将个人遭际植入送别场景,使私语具有了时代厚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歌巧妙地运用一系列"景语"推动叙事进程、展现人物行动,使景物描写服务于情感表达,而非单纯摹写山水。诗人笔下的风景描写生动传神,辞采清丽,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诗中"景语"层次丰富: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乡气候写照,又含"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实景,更融"草绿湖南"的想象之景。这些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事件叙述水乳交融,将友人聚散离合的复杂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空飘逸,文房之诗大抵皆然。

明末清初金圣叹《批选唐诗》

# 落句闲雅。

清陆次云《唐诗善鸣集》

# 语甚工警,以极作意,所以是中唐(“闲花落地”句下)。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虽涉平调,尚不庸肤,中唐人诗清婉中自有雅致。

清纪昀《删正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 五、六神彩飞动,调亦高朗,殊不类随州,《才调集》作李嘉祐近是。

清乔亿《大历诗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下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