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竿风月":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
# 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
"一蓑烟雨":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
# 蓑:(suō)蓑衣。
"家在钓台西住":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
# 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卖鱼生怕近城门":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
"况肯到、红尘深处":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 红尘:指俗世。,况肯:更何况。
"潮生理棹":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
# 棹:(zhào)指船桨。
"潮平系缆":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
# 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潮落浩歌归去":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 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时人错把比严光":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
# 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我自是、无名渔父":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人物的词。此词借一位渔父形象,来表达词人英雄失路,无奈退居江湖的深沉感慨。它与一般单纯追求闲情逸致的隐士情怀截然不同,蕴含着更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家在钓台西住”巧妙援引严光拒绝汉光武征召,于富春江上披羊裘垂钓的典故,借古喻今,将渔父的心境与严光类比,简洁而深刻地传达出渔父远离仕途、淡泊名利的情怀,使作品底蕴深厚,富有文化内涵。对比:一方面,将渔父顺应自然、无分外之求的生活与世俗中那些沽名钓誉、利令智昏之人作对比,突出渔父的高洁与淡泊,有力批判了世俗的追名逐利之风;另一方面,结尾处把“无名”渔父和严光对比,认为渔父清高更胜一筹,进一步深化了对淡泊名利境界的推崇,使词作的思想主题得以升华。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渔父的生活场景。“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勾勒出渔父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一句,巧妙借用严光拒绝汉光武征召,独自身披羊裘在浙江富春江上垂钓的典故,意在表明渔父的心境与严光相仿。上片结尾处指出,渔父以卖鱼维持生计,却刻意远远避开充满争利的市场。他卖鱼时甚至生怕靠近城门,更别说深入红尘去追逐功名利禄了。这生动地展现出渔父对名利的淡薄,一心只求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下片开篇三句,刻画了渔父顺应潮汐的生活节奏:潮起时外出捕鱼,潮平时系缆,潮落时归家。其生活规律与自然规律完美契合,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接上片“钓台”相关内容,指出从严光身披羊裘垂钓来看,不免存有求名之心。宋代有一首咏叹严光的诗写道:“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此诗同样表达了严光虽拒征召却仍有求名之意。基于此,陆游认为这位“无名”的“渔父”,其清高程度更甚于严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上下两片的结构布局一致,每片均以开头三句描绘生活场景,后两句抒发内心感受,不过情感的深浅程度有所差异。上片末尾表明自己的心境与严光相近,下片结尾却对严光的所谓“清高”予以否定。就思想内涵而言,陆游的这首词堪称超越了张志和等人的同类作品。显而易见,这首词实则是对当时那些深陷名利羁绊、无法自拔的世俗之人的辛辣讽刺。
# 首三句如题之量。“怕近城门”二句未必实有其事,而可见托想之高,愤世疾俗者,每有此想。”潮生“三句描写江海浮家之情事,句法累如贯珠。“无名渔父”四字尤妙,觉烟波钓徒之号,犹着色相也。《渔父》词以张志和数首为最著,此作可夺席矣。
近代诗人俞陛云
上一篇:宋·吴文英《惜黄花慢·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