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chūn
·
·
cán
chūn
kuáng
fēng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cán
chūn
kuáng
fēng
duàn
sòng
hóng
fēi
huā
luò
shù
rén
xīn
huā
dài
liú
chūn
chūn
qíng
róng
gāo
lóu
jiǔ
chóu
jiè
wèn
chūn
guī
chǔ
suǒ
yún
kōng
kuò
zhī
yīn
wéi
yǒu
绿
yáng
fāng
cǎo

译文

残春时节,一场狂风暴雨突然袭来。风雨吹落红花,花朵从枝头纷纷飘落。人心与花的心意都渴望将春天留住,可春色毫无情意,轻易离去。独自在高楼举杯饮酒,满怀忧愁地自言自语。不禁询问春天究竟归向了何方。暮色中云空辽阔,却寻不到春天的踪迹,唯有生长着绿杨芳草的路。

逐句剖析

"残春一夜狂风雨":残春时节,一场狂风暴雨突然袭来。

# 残春:指春天将尽的时节。

"断送红飞花落树":风雨吹落红花,花朵从枝头纷纷飘落。

# 红飞:即花落。

"人心花意待留春":人心与花的心意都渴望将春天留住,

# 人心:指人的意愿、感情等。

"春色无情容易去":可春色毫无情意,轻易离去。

"高楼把酒愁独语":独自在高楼举杯饮酒,满怀忧愁地自言自语。

"借问春归何处所":不禁询问春天究竟归向了何方。

"暮云空阔不知音":暮色中云空辽阔,

# 不知音:不知道(春归的)消息。

"惟有绿杨芳草路":却寻不到春天的踪迹,唯有生长着绿杨芳草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是北宋欧阳修创作的词。作品以惜春为主题,构思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与春情感,通过“花意待留春”与“春色无情易去”的反差,写尽春逝之怅。下片借“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以暮云、绿杨芳草之景含蓄寄情。其写作手法独特,以拟人构建情感冲突,又融情于景,在对残春景象的描摹中,传递出对春光易逝的闲愁与孤独。全词语言婉约蕴藉,将惜春之情藏于景物与拟人化的互动中,既展现自然春景之变,又深蕴词人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体现了欧阳修词作含蓄有致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惜春的词。词人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花与春情感,通过“花意待留春”与“春色无情易去”的反差,描绘春逝之景;下片刻画人对春归何处的探寻,以绿杨芳草之景收束,在景物描写中含蓄表达惜春之情,构思巧妙,新意独具。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花与春情感,以“花意待留春”与“春色无情易去”的情感反差,突出惜春主题。借景抒情:结尾以“暮云空阔”“绿杨芳草路”之景收束,在空寂的景物描写中,含蓄寄寓春归无处的怅惘之情,让情感融于景中,含蓄蕴藉。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片以"狂风暴雨,吹落百花"的意象开篇,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心花意"与"春色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残春时节的衰败景象,又通过"挽留"与"绝情"的情感张力,凸显对春光易逝的深切惋惜。下片"登楼独酌"的动作描写与"春天啊,你到哪里去了呢"的直接诘问,构成情感递进,将内心的怅惘具象化为对春天的追问。结尾"暮云空阔"的苍茫意境与"绿杨芳草"的生机形成视觉反差,以"可能就在芳草尽头"的推测收束,既延续了上片的惜春主题,又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追寻的怅惘融入空阔的天地之间,使情感表达兼具含蓄与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二)》

下一篇:宋·欧阳修《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