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lián
fēng
qīng
shuāng
yà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lián
fēng
qīng
shuāng
yàn
hòu
xǐng
lái
liǔ
fēi
liáo
luàn
xīn
shì
chūn
yóu
wèi
jiàn
hóng
yīng
luò
jìn
qīng
tái
yuàn
bǎi
chǐ
zhū
lóu
xián
biàn
nóng
yún
zhē
rén
miàn
qiāng
guǎn
chuī
bié
yuàn
cháng
gèng
wéi
xīn
shēng
duàn

译文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羌笛啊不必再吹奏那离别的愁怨之曲了。即便早已心碎肠断听到这新的笛声反而更加哀痛欲绝。

逐句剖析

"帘幕风轻双语燕":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

"午后醒来":酒醉醒来

# 午后醒来:一作午醉醒来。

"柳絮飞撩乱":柳絮随风纷飞凌乱。

# 撩乱:纷乱,同“缭乱”。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

# 犹:还,仍。,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红英落尽青苔院":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 红英落尽青苔院:一作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

# 倚:靠。,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薄雨浓云":但那细雨和浓云,

"抵死遮人面":总是将视线遮拦。

# 抵死:总是,老是。

"羌管不须吹别怨":羌笛啊不必再吹奏那离别的愁怨之曲了。

# 羌管不须吹别怨:一作消息未知归早晚。

"无肠更为新声断":即便早已心碎肠断听到这新的笛声反而更加哀痛欲绝。

# 无肠更为新声断:一作斜阳只送平波远。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词是北宋词人晏殊(存疑,一说晏殊,一说欧阳修)所作,写的是暮春朱楼望归人的生活小景,主题围绕深闺女子的春日相思展开。上片写主人公午醉醒来、心事凝重。院内帘外风轻燕语、柳絮乱飞、花落青苔的暮春景象,反衬出人的孤寂。以“帘幕风轻”“双语燕”的热闹春景起笔,却写女子午醉醒来,见柳絮纷飞,更觉“心事一春犹未见”,满院只剩残花、青苔,空寂落寞。下片承上写主人公心潮难平、倚楼望远。全词按照时间顺序,由午到晚,融情入景,情景交错。写她“闲倚遍”百尺朱楼,想盼归人却又被“薄雨浓云”遮住视线,连消息都无;末句“斜阳只送平波远”以景结情,余晖中江水空流,将盼归不得的惆怅推向深远。全词语言浅近婉约,“双语燕”的热闹与“余花落尽”的冷清对比,“闲倚遍”的无聊与“抵死遮人面”的焦急交织,把深闺女子春日里的孤独、盼归之切写得细腻真实,读来令人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已难确考。晚春之景引动词人伤春怀人之情,遂写下此首伤春念远的词作。另有记载称此词为欧阳修所作,其版本与通行本略有差异:“醉后”易为“午后”,“余花”改为“红英”,末两句亦作“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关于作者归属,是否为晏殊仍存争议,但学界更倾向支持晏殊为原作者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词。通过对暮春朱楼望归人的生活小景的描写,表现了深闺女子的春日相思与愁怨,体现了晏殊一贯的含蓄风格。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开篇以“帘幕风轻双语燕”的温馨春景,反衬闺妇形单影只的孤独凄冷,以乐景强化哀情,突出其因春景触发的怀人之愁。细节描写:下片“百尺朱楼闲倚遍”中,“闲倚”与“遍”的动作细节,刻画出闺妇登楼远眺的痴态,凸显其盼归之殷切、惆怅之浓重。情景交融:全词以以景语为主,但景中含情,景语与情语互见。“心事一春犹未见”,将抽象的“心事”与具体物象(燕、柳、花、云)交融,物象皆着“愁”色,情致深婉。

3. 分段赏析

此词为伤春念远之作。上片围绕闺妇伤春怀人的愁绪展开,以景引情:开篇描绘晚春和风轻拂帘幕、梁间双燕呢喃的鲜活画面,这般明丽春景反而更添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至于她借酒消愁。可愁未消反因醉而眠,醒来时只见庭院柳絮随风纷扬——“双语燕”以乐景衬哀情,用双燕亲昵的絮语反衬闺妇独处的孤寂;“醉”字更道尽愁思之重。几句意象叠加,既点出晚春时节、午后时光、深闺场景,又以燕影、柳絮等物象暗写心绪,景中藏情,物我交融。“心事”一句直抒胸臆,道尽整个春天在孤单愁闷中虚度的迷茫;“犹未见”与纷飞的柳絮呼应,以衰景衬哀情,柳絮的喧闹正合她思念的烦乱。“余花”句再添暮春浓意:青苔满院的庭院里,连晚开的花都已零落成泥。花谢人未归,燕语盼不回,春老红消,更衬得她悲从中来。上片以景语为主,景中含情、物我交织,反衬与烘托并用,末句尤显情致深婉,余味悠长。下片通过拓展视野深化愁情,以“过片”三句写她因思念难捱登楼远眺,盼着“天际识归舟”寻得一丝慰藉。可入目的是朦胧烟雨与铅灰浓云,视线被重重遮蔽,空无一物。“百尺”句勾勒出她倚楼痴等的模样——朱楼高可百尺,可见盼归之切;“闲倚遍”更见她登楼次数之多、心焦之深。“薄雨”句再点暮春气候,“抵死”句则叹视线被阻、世事难遂,连“望尽天涯”的机会都没有,只剩“天地终无情”的无奈,愁绪之浓可见一斑。因盼归无果、音信断绝,她只能空叹“消息未知归早晚”。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尤为含蓄:既写她从薄雨到斜阳的漫长等待,暗示盼归之久;又似见游子取道水路而归的身影;更藏她屡盼屡空的失落,离情如江水绵长,无穷无尽。

4. 作品点评

全词语言浅近却情致深沉,以淡雅含蓄之笔写尽封建社会中男女聚散的悲欢。通过暮春景物的层层铺陈,将闺妇对游子的深切思念、盼归不得的惆怅与幽怨娓娓道来,延续了晏词一贯的婉约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按“心事”二句,言心事未见有春意恰人处,而春已阑矣。“消息”二句,言春归未知早晚,而斜照“平波”,已是送春归模样矣。确是暮春。看此词似有寄托,不独因时即事已也。

清黄蓼园《蓼园词选》

# 此词殆有寄慨,非作月露泛辞。韩魏公咏雪诗“老松擎重玉龙寒”,隐然以天下为己任。公之词,其亦有忧盛危明之意乎?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斜阳只送平波远”,又“春来依旧生芳草”,淡语之有致者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试笔》

下一篇:宋·欧阳修《初夏西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