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无情最有情":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
"遍催万树暮蝉鸣":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
# 鸣:鸣叫。,暮:傍晚时分。,催:催促。
"听来咫尺无寻处":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
#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很近。
"寻到旁边却不声":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 不声:指停止叫声。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初秋时节,诗人在圃中看到落日余晖下万树暮蝉齐鸣,以及闻声寻蝉,蝉却闭口的情景,借初秋园圃中的自然景象,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拟人:“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将落日拟人化,说它像调皮孩子催促暮蝉鸣叫,生动展现落日与暮蝉的关联,使画面充满动态与情趣。对比:“落日无情最有情”,把落日的“无情”与“有情”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对落日复杂特性的思考,也为诗歌增添哲理韵味。细节描写:“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细致描写诗人听蝉、寻蝉的过程,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生活中有趣的瞬间,增强诗歌的真实感与趣味性。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为一段,“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首句将落日的“无情”与“有情”相对比,点明全诗主旨,引发读者好奇。接着描绘落日像个调皮孩子,催促着万树中的暮蝉纷纷鸣叫,一个“催”字,生动形象地赋予落日以人的行为,与“遍”字相配合,既写出蝉的数量多,又展现出蝉鸣的热闹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初秋落日暮蝉图,营造出欢快活泼的氛围。后两句为一段,“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诗人闻声寻蝉,蝉声似乎近在咫尺,可怎么都找不到蝉的踪影,当好不容易找到近旁时,蝉却突然不叫了。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寻蝉的有趣经历,将诗人的活泼举动与蝉的“调皮”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生活情趣,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趣味。
4. 作品点评
《初秋行圃四首(其四)》全诗风格清新自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初秋园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在语言运用上,用词造语玲珑精巧,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能精准地描绘出园中的景致与氛围,如口语般亲切,又不失精妙工致,使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
上一篇:宋·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下一篇:宋·彭元逊《六丑·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