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fēng
·
·
chūn
lái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3
chūn
lái
cǎn
chóu
绿
hóng
fāng
xīn
shì
shì
shàng
huā
shāo
yīng
chuān
穿
liǔ
dài
yóu
xiāng
qīn
nuǎn
xiāo
yún
duǒ
zhōng
yàn
yàn
juàn
shū
guǒ
nuó
hèn
qíng
yīn
shū
zǎo
zhī
nèn
huǐ
dāng
chū
diāo
ān
suǒ
xiàng
chuāng
zhǐ
mán
jiān
xiàng
guǎn
shù
jiào
yín
zhèn
xiāng
suí
pāo
duǒ
zhēn
xiàn
线
xián
niān
bàn
zuò
miǎn
shǐ
使
nián
shào
guāng
yīn
guò

译文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逐句剖析

"自春来、惨绿愁红":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

"芳心是事可可":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 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一切事全含糊过去。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芳心:指女子的心境。

"日上花梢":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

"莺穿柳带":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

"犹压香衾卧":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暖酥消":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

#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

"腻云亸":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

# 亸:下垂貌。,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

"终日厌厌倦梳裹":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 梳裹:梳妆打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这里姨妈招呼着和少奶奶重新梳裹已毕。”

"无那":真无奈。

# 无那:无奈。

"恨薄情一去":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

"音书无个":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 无个:没有。

"早知恁么":早知如此,

# 恁么:这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

# 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拘束教吟课":让他吟诗作词。

"镇相随":寸步不离开,

# 镇:镇日,整天。

"莫抛躲":我也不必躲躲闪闪。

"针线闲拈伴伊坐":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和我":有他厮守。

# 和:允诺。

"免使年少":免得我青春虚度,

"光阴虚过":苦苦等待。

# 光阴虚过:时光白白度过。光阴:时间;虚: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是北宋柳永之作。此词用代言体,以思妇口吻诉痛苦,饱含对歌妓的怜恤。上阙聚焦晨起思妇,借景衬情展现其外在愁容;下阙深入内心,刻画悔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直白浅显,直书歌妓闺房生活,突破蕴藉典雅词风,是柳词中“俚词”的代表作,为了解当时歌妓境遇留存样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柳永出身市井,深谙平民女子的心思与追求。在他看来,对于这些平凡女子而言,能与心爱之人朝夕相对、恩恩爱爱,便是她们心中最质朴、真切的理想。这份理想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不追求功名利禄,没有丝毫的世俗功利,纯粹是对真挚爱情的炽热渴望,回归了爱情最本真、单纯的模样。据《宋艳》所记,柳永仕途坎坷,满心郁闷之下,他找到同样以写情词闻名的宰相晏殊倾诉。晏殊听闻柳永来意,微微皱眉,轻声说道:“我虽也作些曲子,可从未写过像‘彩线慵拈伴伊坐’这般直白的词句。”此句出自柳永词作,描绘女子慵懒地放下针线,只想静静陪伴心爱之人的场景,直白而质朴。柳永闻听此言,心中一震,自知与晏殊词风迥异,当下不再言语,默默告退。这简短的交流,侧面映照出柳永情词贴近百姓生活、大胆直露的风格特点,与传统文人含蓄蕴藉的词作大相径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一位思妇自春来面对惨绿愁红的春日景象,晨起时慵懒憔悴的模样,体现了她因思念远方爱人而内心孤寂、愁苦烦闷的心境,营造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表达了思妇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对虚度时光的悔恨,以及对夫妻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柳永对处于类似境遇的歌妓群体的怜悯与同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词人将思妇的主观情感”惨”“愁”赋予春日的绿柳红花,以乐景衬哀情,描绘出思妇眼中春天都失去了生机的景象,实则是她内心因思念、孤寂而痛苦的外化表现,让无形的愁绪有了鲜明的视觉依托。直抒胸臆:“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女主人公直接表明如果早知道如今这般痛苦,后悔当初没有把情郎的马锁住,不让他离去。这直白的话语将她深深的悔恨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她内心的懊悔和自责。倒叙:“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先将女主人公春日里满心愁绪、对万事都意兴阑珊的状态呈现出来,看到的花红柳绿都成了“惨”“愁”之色,让人不禁好奇缘由。随后才慢慢道出“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原来是因为良辰美景当前,她却无心欣赏,慵懒卧床,进一步强化这种消沉。直至最后“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才点明一切愁绪的根源是被情郎抛弃,音信全无。如此先果后因的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走进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切感受她被辜负后的痛苦,使情感的冲击力更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美好的景象,红日高悬在花梢之上,黄莺在柳带间穿梭飞舞,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然而,女主人公却依旧慵懒地压着绣被躺在床上,不愿起身。美好的春景与她愁苦、慵懒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情郎的思念。白描:本诗纯用白描,“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直白地描绘出春天来临,女子眼中红绿之景皆染上愁绪,对诸事都提不起兴致的慵懒状态,没有过多修饰,仅用“惨”“愁”二字,便将心境与春色相融,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她内心的苦闷。“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更是不加雕琢地刻画女子形容憔悴、发髻松散,整日厌烦梳妆的模样,将失恋后的慵懒、落寞具象化,“暖酥”“腻云”用词质朴却精准,把女子的肌肤、发丝状态如实展现。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以乐景衬哀情,开篇便勾勒出春回大地、花团锦簇的明艳春光,万物复苏,一片姹紫嫣红之景。然而,这盎然春意却让独居的少妇愁绪更甚、恨意徒增,其间隐隐暗示着往昔春日,她曾与那位“薄情郎”共度的热烈时光。紧接着,日光暖煦,莺啼婉转,燕舞翩跹,这本是令人沉醉的良辰美景,少妇却因害怕触景伤情,只是拥着锦衾,高卧在床,无心赏玩。再看她形容消瘦,对梳妆打扮都意兴阑珊,这般情形恰似《诗经·卫风·伯兮》中所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鲜明地展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即便爱人离去,也无心装扮取悦他人。直至片尾,才点明少妇“倦梳裹”的根源——“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怨恨那薄情之人离去后便杳无音信。柳永在上片巧妙运用倒叙手法,既将前文三层意蕴收拢整合,又水到渠成地为下文少妇内心活动与情感的直接抒发做好铺垫。下片聚焦少妇内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悔恨之意与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开篇三字,直截了当地点出“悔”字,将少妇满心懊悔之情袒露无遗,随后一个“锁”字与之相映成趣,把她情感的真挚浓烈以及性格中的泼辣果敢烘托得恰到好处。要知道,在封建等级森严、功名利禄至上的旧社会,一个闺阁女子为留住爱情,竟敢设想把丈夫“锁”于家中,这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叛逆之举,其大胆程度,让人不禁联想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对仕途经济、功名利禄的批判,同时也与柳永自身在《鹤冲天》一词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同出一源。中间六句,则铺陈出少妇理想中的爱情模样:二人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吟诗弄赋,切磋学问,整日形影不离,尽享甜蜜温馨。结尾处,再次强调少妇对青春韶华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虽历经波折,仍心怀希望,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散发着浓郁的民歌韵味,它既汲取了民歌的诸多精髓,原汁原味地留存了民间词所特有的质朴风味,又与时俱进,烙印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柳永创作时不走寻常路,摒弃了传统诗词惯用的比兴手法,并未借助客观具体的物象来委婉隐喻自己对爱情的炽热执着,转而直抒胸臆,让情感如决堤洪水般汹涌奔腾,毫无保留地尽情咏叹。词中所展现的情感炽热奔放,直白袒露,毫不遮掩,这种毫无含蓄的表达特性,鲜明地折射出市民阶层的情感特质,实则是柳永所处时代都市蓬勃发展、高度繁荣的生动映照。从思想维度剖析,此词带有显著的市民意识。其另一大突出亮点便是语言通俗易懂,口吻仿若日常闲谈般自然亲切,纯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这无疑彰显出柳永在向民间词取经的过程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他以笔为刃,拓宽了“俚词”的创作版图,为词的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涵与表现力。柳永怀着深切的悲悯,将笔触伸向社会底层,细腻地书写出沦落风尘的歌伎们的心声,精准地反映出她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炽热追求与无限向往,以及深藏心底的忧愁烦恼与懊悔不甘,为那个时代的弱势群体发声,留下了珍贵的情感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用代言体的写法,俚语频叠,明白如话,大胆而直露地抒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相思离别之情。

不详前吉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康学伟《宋词三百首注评》

# 大胆坦率,浅俗直露,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是对愁苦情态的描绘还是对内心世界的剖白,都采用了一种赤裸直率的方式。

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索《宋词三百首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送雁》

下一篇:宋·杨万里《初秋行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