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来、惨绿愁红":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
"芳心是事可可":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 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一切事全含糊过去。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芳心:指女子的心境。
"日上花梢":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
"莺穿柳带":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
"犹压香衾卧":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暖酥消":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
#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
"腻云亸":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
# 亸:下垂貌。,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
"终日厌厌倦梳裹":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 梳裹:梳妆打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这里姨妈招呼着和少奶奶重新梳裹已毕。”
"无那":真无奈。
# 无那:无奈。
"恨薄情一去":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
"音书无个":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 无个:没有。
"早知恁么":早知如此,
# 恁么:这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
# 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拘束教吟课":让他吟诗作词。
"镇相随":寸步不离开,
# 镇:镇日,整天。
"莫抛躲":我也不必躲躲闪闪。
"针线闲拈伴伊坐":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和我":有他厮守。
# 和:允诺。
"免使年少":免得我青春虚度,
"光阴虚过":苦苦等待。
# 光阴虚过:时光白白度过。光阴:时间;虚:空。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一位思妇自春来面对惨绿愁红的春日景象,晨起时慵懒憔悴的模样,体现了她因思念远方爱人而内心孤寂、愁苦烦闷的心境,营造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表达了思妇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对虚度时光的悔恨,以及对夫妻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柳永对处于类似境遇的歌妓群体的怜悯与同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词人将思妇的主观情感”惨”“愁”赋予春日的绿柳红花,以乐景衬哀情,描绘出思妇眼中春天都失去了生机的景象,实则是她内心因思念、孤寂而痛苦的外化表现,让无形的愁绪有了鲜明的视觉依托。直抒胸臆:“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女主人公直接表明如果早知道如今这般痛苦,后悔当初没有把情郎的马锁住,不让他离去。这直白的话语将她深深的悔恨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她内心的懊悔和自责。倒叙:“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先将女主人公春日里满心愁绪、对万事都意兴阑珊的状态呈现出来,看到的花红柳绿都成了“惨”“愁”之色,让人不禁好奇缘由。随后才慢慢道出“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原来是因为良辰美景当前,她却无心欣赏,慵懒卧床,进一步强化这种消沉。直至最后“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才点明一切愁绪的根源是被情郎抛弃,音信全无。如此先果后因的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走进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切感受她被辜负后的痛苦,使情感的冲击力更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美好的景象,红日高悬在花梢之上,黄莺在柳带间穿梭飞舞,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然而,女主人公却依旧慵懒地压着绣被躺在床上,不愿起身。美好的春景与她愁苦、慵懒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情郎的思念。白描:本诗纯用白描,“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直白地描绘出春天来临,女子眼中红绿之景皆染上愁绪,对诸事都提不起兴致的慵懒状态,没有过多修饰,仅用“惨”“愁”二字,便将心境与春色相融,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她内心的苦闷。“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更是不加雕琢地刻画女子形容憔悴、发髻松散,整日厌烦梳妆的模样,将失恋后的慵懒、落寞具象化,“暖酥”“腻云”用词质朴却精准,把女子的肌肤、发丝状态如实展现。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以乐景衬哀情,开篇便勾勒出春回大地、花团锦簇的明艳春光,万物复苏,一片姹紫嫣红之景。然而,这盎然春意却让独居的少妇愁绪更甚、恨意徒增,其间隐隐暗示着往昔春日,她曾与那位“薄情郎”共度的热烈时光。紧接着,日光暖煦,莺啼婉转,燕舞翩跹,这本是令人沉醉的良辰美景,少妇却因害怕触景伤情,只是拥着锦衾,高卧在床,无心赏玩。再看她形容消瘦,对梳妆打扮都意兴阑珊,这般情形恰似《诗经·卫风·伯兮》中所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鲜明地展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即便爱人离去,也无心装扮取悦他人。直至片尾,才点明少妇“倦梳裹”的根源——“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怨恨那薄情之人离去后便杳无音信。柳永在上片巧妙运用倒叙手法,既将前文三层意蕴收拢整合,又水到渠成地为下文少妇内心活动与情感的直接抒发做好铺垫。下片聚焦少妇内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悔恨之意与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开篇三字,直截了当地点出“悔”字,将少妇满心懊悔之情袒露无遗,随后一个“锁”字与之相映成趣,把她情感的真挚浓烈以及性格中的泼辣果敢烘托得恰到好处。要知道,在封建等级森严、功名利禄至上的旧社会,一个闺阁女子为留住爱情,竟敢设想把丈夫“锁”于家中,这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叛逆之举,其大胆程度,让人不禁联想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对仕途经济、功名利禄的批判,同时也与柳永自身在《鹤冲天》一词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同出一源。中间六句,则铺陈出少妇理想中的爱情模样:二人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吟诗弄赋,切磋学问,整日形影不离,尽享甜蜜温馨。结尾处,再次强调少妇对青春韶华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虽历经波折,仍心怀希望,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散发着浓郁的民歌韵味,它既汲取了民歌的诸多精髓,原汁原味地留存了民间词所特有的质朴风味,又与时俱进,烙印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柳永创作时不走寻常路,摒弃了传统诗词惯用的比兴手法,并未借助客观具体的物象来委婉隐喻自己对爱情的炽热执着,转而直抒胸臆,让情感如决堤洪水般汹涌奔腾,毫无保留地尽情咏叹。词中所展现的情感炽热奔放,直白袒露,毫不遮掩,这种毫无含蓄的表达特性,鲜明地折射出市民阶层的情感特质,实则是柳永所处时代都市蓬勃发展、高度繁荣的生动映照。从思想维度剖析,此词带有显著的市民意识。其另一大突出亮点便是语言通俗易懂,口吻仿若日常闲谈般自然亲切,纯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这无疑彰显出柳永在向民间词取经的过程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他以笔为刃,拓宽了“俚词”的创作版图,为词的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涵与表现力。柳永怀着深切的悲悯,将笔触伸向社会底层,细腻地书写出沦落风尘的歌伎们的心声,精准地反映出她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炽热追求与无限向往,以及深藏心底的忧愁烦恼与懊悔不甘,为那个时代的弱势群体发声,留下了珍贵的情感记录。
# 全词用代言体的写法,俚语频叠,明白如话,大胆而直露地抒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相思离别之情。
不详前吉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康学伟《宋词三百首注评》
# 大胆坦率,浅俗直露,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是对愁苦情态的描绘还是对内心世界的剖白,都采用了一种赤裸直率的方式。
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索《宋词三百首赏析》
上一篇:宋·王令《送雁》
下一篇:宋·杨万里《初秋行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