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sān
yuè
fāng
fēi
kà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sān
yuè
fāng
fēi
kàn
yān
zhī
lèi
huā
bǎo
xiù
xuān
nán
shēng
qīng
dòu
cǎo
rén
shù
qiáng
liú
chūn
chūn
zhù
dōng
huáng
kěn
xìn
sháo
róng
ān
shēn
liǔ
suí
fēng
chuān
穿
lián
tòu
xún
zhū

译文

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景象渐渐消逝。​飘落的梨花宛如美人胭脂泪般,在春雨中纷纷洒落。​城南的大路上,装饰华丽的宝马雕车来来往往。​处处奏响欢快的笙歌乐曲。​数不清的游人在郊外踏青游玩、斗草嬉戏。​尽管人们极力想要留住春天,可春天还是执意离去。​司春之神怎会在意这美好的春光是否依旧。​怎样才能让自己化作轻盈的柳絮啊。随着风四处飘荡。​穿过层层帘幕,探寻那深宅大院中的春色。

逐句剖析

"三月芳菲看欲暮":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景象渐渐消逝。​

"胭脂泪洒梨花雨":飘落的梨花宛如美人胭脂泪般,在春雨中纷纷洒落。​

# 梨花雨:梨花带雨。形容女子流泪的姿容仪态。,胭脂泪:和着胭脂的泪水。

"宝马绣轩南陌路":城南的大路上,装饰华丽的宝马雕车来来往往。​

# 南陌:南边的阡陌。泛指向阳的原野。,轩:饰有文绣的车子。

"笙歌举":处处奏响欢快的笙歌乐曲。​

# 笙歌举:演奏音乐。

"踏青斗草人无数":数不清的游人在郊外踏青游玩、斗草嬉戏。​

# 斗草:或说斗百草。一种民间游戏。以所采之草的数量品种以及韧性较输赢。

"强欲留春春不住":尽管人们极力想要留住春天,可春天还是执意离去。​

"东皇肯信韶容故":司春之神怎会在意这美好的春光是否依旧。​

# 韶容:美好的风光。,东皇:此处指司春之神,亦称青帝(古人以季节、方位与五行相配,如东方、春季与木相配,色为青;南方、夏季与火相配,色为赤)。

"安得此身如柳絮":怎样才能让自己化作轻盈的柳絮啊。

"随风去":随着风四处飘荡。​

"穿帘透幕寻朱户":穿过层层帘幕,探寻那深宅大院中的春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是北宋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绘三月暮春,春雨打落梨花,南陌路上宝马雕车往来,游人踏青斗草,笙歌阵阵,尽显春日繁华。然而,美好的春光转瞬即逝,即便人们百般挽留,司春之神依旧不肯驻足。抒情主人公由此生出浪漫奇想,渴望化身柳絮,随风穿帘入户,追寻春的踪迹。全词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以乐景衬哀情,用热闹的春游场景反衬对春逝的惆怅;下阕借“柳絮”这一意象,将对春光的眷恋转化为灵动的想象。此词兼具细腻的情感与精巧的构思,既展现了欧阳修词作婉约柔美的一面,也通过对春景春情的刻画,传递出对时光易逝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暮春抒怀词。诗中描绘三月时节春雨飘落、梨花凋零,南陌路上宝马雕车穿梭,游人踏青斗草、笙歌不断的热闹场景。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与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想象:“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词人在感慨“强欲留春春不住”,面对春光消逝的无奈后,突发奇想,渴望自己能化身为柳絮,自由自在地随风飘荡,甚至可以穿过帘幕,进入朱门绣户去寻觅春色。通过这一奇特想象,突破现实的束缚,将对春光的眷恋与追寻之情呈现出来。比喻:“胭脂泪洒梨花雨”词人将飘落的梨花比作美人落下的胭脂泪,本体是飘落的梨花,喻体是胭脂泪,通过二者相似的形态特征建立联系,生动展现出梨花在春雨中凋零的凄美之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以凝练笔触勾勒暮春图景。三月时节,百花渐次凋零,春光行将消逝,词人巧用比喻,将飘落的梨花比作美人垂泪,赋予落花以人性温度与情感色彩,虽写凋零之景,却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温馨的氛围,别具审美意趣。“宝马绣轩南陌路。笙歌举。踏青斗草人无数”三句,视角从凋零的春花转向热闹的郊野,描绘出南陌道上宝马雕车往来如织,笙歌阵阵此起彼伏,游人结队踏青、斗草嬉戏的欢腾场景。此景与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中“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的描绘异曲同工,表面写人们不顾春逝肆意游乐,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暗含对春光的深切眷恋——正因爱春惜春,才会在春将尽时,不放过每一刻美好,尽情享受眼前春色,生动展现人们珍惜春光的普遍心理。下片“强欲留春春不住。东皇肯信韶容故”,紧承上片游春场景,直抒惜春之情。即便人们满心不舍,极力挽留,司春之神却依旧不肯为谁停留,春光逝去乃自然规律,万物兴衰更迭,非人力所能改变。在此怅惘基调下,“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三句忽发奇想,词人渴望化身轻盈柳絮,不受拘束地随风飘荡,穿越帘幕,寻觅春色踪迹。这种浪漫想象既展现出对春光的执着追寻,又充满灵动意趣。词句表意含蓄委婉,适可而止,未作过多阐释,为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有人从中读出对美好事物的纯粹向往,感受到追逐青春之美的真挚情愫;也有人解读出几分轻薄之意,联想到少年如浮蜂浪蝶般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玉楼春·蝶飞芳草花飞路》

下一篇:宋·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