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芳菲看欲暮":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景象渐渐消逝。
"胭脂泪洒梨花雨":飘落的梨花宛如美人胭脂泪般,在春雨中纷纷洒落。
# 梨花雨:梨花带雨。形容女子流泪的姿容仪态。,胭脂泪:和着胭脂的泪水。
"宝马绣轩南陌路":城南的大路上,装饰华丽的宝马雕车来来往往。
# 南陌:南边的阡陌。泛指向阳的原野。,轩:饰有文绣的车子。
"笙歌举":处处奏响欢快的笙歌乐曲。
# 笙歌举:演奏音乐。
"踏青斗草人无数":数不清的游人在郊外踏青游玩、斗草嬉戏。
# 斗草:或说斗百草。一种民间游戏。以所采之草的数量品种以及韧性较输赢。
"强欲留春春不住":尽管人们极力想要留住春天,可春天还是执意离去。
"东皇肯信韶容故":司春之神怎会在意这美好的春光是否依旧。
# 韶容:美好的风光。,东皇:此处指司春之神,亦称青帝(古人以季节、方位与五行相配,如东方、春季与木相配,色为青;南方、夏季与火相配,色为赤)。
"安得此身如柳絮":怎样才能让自己化作轻盈的柳絮啊。
"随风去":随着风四处飘荡。
"穿帘透幕寻朱户":穿过层层帘幕,探寻那深宅大院中的春色。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暮春抒怀词。诗中描绘三月时节春雨飘落、梨花凋零,南陌路上宝马雕车穿梭,游人踏青斗草、笙歌不断的热闹场景。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与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想象:“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词人在感慨“强欲留春春不住”,面对春光消逝的无奈后,突发奇想,渴望自己能化身为柳絮,自由自在地随风飘荡,甚至可以穿过帘幕,进入朱门绣户去寻觅春色。通过这一奇特想象,突破现实的束缚,将对春光的眷恋与追寻之情呈现出来。比喻:“胭脂泪洒梨花雨”词人将飘落的梨花比作美人落下的胭脂泪,本体是飘落的梨花,喻体是胭脂泪,通过二者相似的形态特征建立联系,生动展现出梨花在春雨中凋零的凄美之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以凝练笔触勾勒暮春图景。三月时节,百花渐次凋零,春光行将消逝,词人巧用比喻,将飘落的梨花比作美人垂泪,赋予落花以人性温度与情感色彩,虽写凋零之景,却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温馨的氛围,别具审美意趣。“宝马绣轩南陌路。笙歌举。踏青斗草人无数”三句,视角从凋零的春花转向热闹的郊野,描绘出南陌道上宝马雕车往来如织,笙歌阵阵此起彼伏,游人结队踏青、斗草嬉戏的欢腾场景。此景与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中“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的描绘异曲同工,表面写人们不顾春逝肆意游乐,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暗含对春光的深切眷恋——正因爱春惜春,才会在春将尽时,不放过每一刻美好,尽情享受眼前春色,生动展现人们珍惜春光的普遍心理。下片“强欲留春春不住。东皇肯信韶容故”,紧承上片游春场景,直抒惜春之情。即便人们满心不舍,极力挽留,司春之神却依旧不肯为谁停留,春光逝去乃自然规律,万物兴衰更迭,非人力所能改变。在此怅惘基调下,“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三句忽发奇想,词人渴望化身轻盈柳絮,不受拘束地随风飘荡,穿越帘幕,寻觅春色踪迹。这种浪漫想象既展现出对春光的执着追寻,又充满灵动意趣。词句表意含蓄委婉,适可而止,未作过多阐释,为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有人从中读出对美好事物的纯粹向往,感受到追逐青春之美的真挚情愫;也有人解读出几分轻薄之意,联想到少年如浮蜂浪蝶般的行为。
下一篇:宋·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