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以鞍马为家":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
# 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射猎为俗":以打猎为生。
"泉甘草美无常处":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游牧人没有固定的地点居住,
# 常处:续校:石本作随山川。
"鸟惊兽骇争驰逐":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
"风沙无情貌如玉":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
"身行不遇中国人":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
# 中国:指中原地区。
"马上自作思归曲":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
"推手为琵却手琶":在琵琶声中,
# 琶:琶是右手向后弹奏。,琵:琵是右手向前弹奏。
"胡人共听亦咨嗟":胡人也会感到叹息。
# 咨嗟:表叹息。,亦:也。
"玉颜流落死天涯":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
"琵琶却传来汉家":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
# 琵琶:一作此曲。
"汉宫争按新声谱":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 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汉宫:续校:一作家。
"遗恨已深声更苦":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纤纤女手生洞房":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
# 洞房:犹指深闺。,纤纤:纤细的样子。
"学得琵琶不下堂":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
# 下堂:此指宫女被遗弃。
"不识黄云出塞路":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飘出边塞的,
# 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此指北方风沙之大。
"岂知此声能断肠":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
#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岂知:哪里知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绘胡地风俗、昭君流落之苦及思乡之情,借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借汉言宋,批判了北宋朝廷的昏庸与不思进取,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胡地“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所描绘的居无定所,“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展现的骁骑善射,以及“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描述的漫天飞沙的恶劣环境,与汉宫“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所体现的优渥环境作对比,突出昭君出塞“玉颜流落死天涯”的流落之苦。细节描写:“推手为琵却手琶”通过对明妃弹奏琵琶动作的细节刻画,展现其满腔哀思。
3. 分段赏析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开篇描绘胡地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环境恶劣,与汉宫优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昭君出塞之苦;“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直接道出昭君远嫁流落天涯的悲惨命运;“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生动展现出昭君思乡情切,只能在马上弹奏思归之曲;“推手为琵却手琶”通过动作细节,刻画其满怀哀思弹奏琵琶的形象;“胡人共听亦咨嗟”侧面烘托出琵琶曲的感染力;“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写出汉宫之人不懂昭君遗恨,只将其琵琶曲当作新声弹奏,暗讽朝臣居安不思危;“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以宫女在深闺学弹琵琶却不解曲中意,进一步深化了对昭君遭遇的同情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欧阳修唱和诗中的经典之作。这组杂言古诗以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为题材,借汉喻宋,深刻批判北宋统治者的昏庸与对外政策的失策,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其写作特色鲜明,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合,转折跌宕又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却不失诗味。语言质朴自然又饱含深情,生动描绘出昭君的悲惨命运与复杂情感,虽无特别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却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拓展了咏史题材诗歌的深度与广度,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上一篇:宋·欧阳修《黄河八韵寄呈圣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