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ǔ
xià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chéng
xiàng
táng
chù
xún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yìng
jiē
cǎo
chūn
huáng
kōng
hǎo
yīn
sān
pín
fán
tiān
xià
liǎng
cháo
kāi
lǎo
chén
xīn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cháng
shǐ
使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逐句剖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

"锦官城外柏森森":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

# 映阶碧草自春色: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映,遮蔽。

"隔叶黄鹂空好音":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 空:一作多。白白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 三顾频烦天下计:指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频烦,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两朝开济老臣心":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捷:一作用。

"长使英雄泪满襟":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初至成都时创作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开篇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自答,引出对武侯祠的探访;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绘祠内景色,融情于景,暗含哀愁;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运用典故,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忠诚;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全诗通过描绘探访诸葛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追思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与丰功伟绩,不仅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惋惜之情,还寄寓了自身历经颠沛流离后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蜀相》是杜甫所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在秦州、同谷四年颠沛流离的寓居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成都是蜀汉建都之地,城西北有诸葛亮庙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探访诸葛武侯祠,有感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壮志未酬,写下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描绘探访诸葛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追思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自身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偶: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对“锦官城外”,“何处寻”对“柏森森”,一问一答,点明祠堂位置,引出下文;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对“隔叶”,“碧草”对“黄鹂”,“自春色”对“空好音”,工整对仗,描绘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之景,却暗含哀愁;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对“两朝”,“频烦”对“开济”,“天下计”对“老臣心”,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忠诚精神。借景抒情: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描绘武侯祠内碧草春色、黄鹂啼鸣之景,“自”“空”二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表面写盎然春意,实则抒发内心的哀愁惆怅,以及对祖国中兴渺茫的忧思,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用典: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运用“三顾茅庐”的典故,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此处借此典生动展现刘备对诸葛亮的重用,以及诸葛亮为蜀汉两代君主制定统一天下策略、辅佐开创基业并匡济艰危的功绩,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反衬: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绘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碧草繁茂、黄鹂啼鸣的美好景象,但诗人想到祖国中兴希望渺茫,内心充满哀愁惆怅,以生机勃勃的乐景反衬出内心的哀伤,更显悲怆。借古伤今:诗人借诸葛亮一生的雄才大略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事迹,联想到自身所处时代,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壮志难酬,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法施展,通过缅怀诸葛亮,抒发对当下时局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伤。

3. 分段赏析

《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设问自答起笔,“寻”字既点明诗人初到成都对丞相祠堂的专程探访,又有力地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柏森森”渲染出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对仗工整,“丞相祠堂”对“锦官城外”,“何处寻”对“柏森森”,自然地引出下文;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隔叶”描绘视角转换,“碧草”“黄鹂”展现色彩鲜明之景,“自”“空”二字互文,将诗人主观的哀愁惆怅之情融入客观景物,以乐景衬哀情,透露出忧国忧民之心,且此联对仗精妙,动静相衬,体现恬淡自然的语言风格;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运用“三顾茅庐”典故,高度凝练地概括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策略,以及辅佐蜀汉两代君主开创、匡济基业的功绩,“三顾”对“两朝”,“频烦”对“开济”,通过议论入诗的独特手法,表达诗人对诸葛亮雄才大略与忠贞精神的崇敬,同时在律诗中间联做到“一浓一淡”,符合写作法则;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承接上文,“出师未捷”概括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却未竟全功的遗憾,“长使英雄泪满襟”则将个人的痛惜之情升华为千古以来众多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的共同悲叹,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深沉,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忧思寓托,在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4. 作品点评

《蜀相》全诗通过设问自答的巧妙开篇,以实写虚的手法,将对武侯祠的实景描绘与对诸葛亮功绩精神的追思虚写相结合,情景交融地展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惋惜。在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层次波澜起伏,先寻祠、再写景、后议人,环环相扣。同时,诗人注重炼字琢句,如“自”“空”等字的运用,精准传达情感;对仗工整的诗句,配合和谐的音调,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传颂千古的名句,道尽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引发无数读者共鸣。其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既生动展现历史人物的风采,又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首如此一字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遇下此语,使人意伤。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卷八十

# 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绝大。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八

# 半山老人《题双庙诗》云:“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细详味之,其托意深远,非止咏庙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题蜀相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亦自别托意在其中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子美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其《咏怀古迹》,于武侯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及此诗,皆善颂孔明者。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起语萧散悲凉,便堪下泪。

明李沂《唐诗援》

# 此与“诸葛大名”一首意正相发……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悲凉慷慨,吊古深情,淋淳于楮墨之间。胡元瑞谓结句滥觞宋人,浅视之矣。

《唐七律隽》

# 三、四,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第七句“未”字、“先”字妙,竟似后曾恢复而老臣未及身见之者,体其心而为言也。当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长留一未了之计、未了之心。

《杜诗解》

# 后半四句,就公始末以寓感慨,笔力简劲,宋人专学此种,流为议论一派,未免为公累耳。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呜呼!诗之感人至此,益信圣人“兴、观,群、怨”之言不妄。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悼之深矣。郭知达云:闵其志不遂也。

清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 起句率。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森森”二字有精神。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后来匹此,惟李商隐《筹笔驿》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敕《唐宋诗醇》

# 檃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顾频烦”二句下)。“开济”言开基济美,合二朝言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后四句极开阖驰骤、沉郁顿挫之妙,须作一气读,乃得其用意湛至处。

近代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 只下“何处”二字,已见祠宇荒芜。“三顾”至尾,沉雄檃括,抱负自见。

唐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前四句伤其人之不可见,后四句叹其功之不能成,凭吊最深。

《历代诗法》

# 此亦咏怀古迹。起句叙述点题,三、四写景,后半论议缔情,人所同有,但无其雄杰明卓,及沉痛真至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熔金浑化……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

不详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五、六稳尽,结亦洒然。评: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

清卢麰、王溥编《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历代诗评注读本》

# 起严庄凝重,此为正格。然亦自有开阖,不可平直(“丞相祠堂”四句下)。顿转作收,用笔提空。故异常得势。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三、四止咏武侯庙,而托意在其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王安石

# 次联只用一“自”字与“空”字,有无限感怆之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董益

# 次句纪地。三、四纪祠之冷落,“天下计”见其雄略,“老臣心”见其苦衷。结语逗漏宋人议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

# 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三顾频烦”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引邵子湘

# 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

清杨伦《杜诗镜铨》引俞犀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下一篇:唐·杜牧《赤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