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又看绕淮春":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
# 又: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曾扰徐、泗,攻扬州,次年春再至,故言“又”。绕淮春:淮水附近春色。徐、泗、楚、扬,皆属这个地区。,胡儿:指金兵。
"叹息犹为国有人":叹息仍然只是为了国人吗。
# 犹为国有人:还算是有爱国的人。,叹息:指周诗的忧国内容。
"可使翠华周宇县":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
# 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暗喻到处奔逃。宇县:犹言天下。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取徐州,逼泗州,二月犯楚州,南迸至瓜州,宋高宗自扬州奔镇江,经常州、吴江、秀州诸地,最后达杭州。,翠华:用翠羽为饰的旗,因是皇帝所用,故常用它指皇帝。,可使:反问,言不可使。
"谁持白羽静风尘":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
# 风尘:戎马所至,往往尘土飞扬,故以“风尘”言战乱。,白羽:指白羽扇。语林说:诸葛亮执白羽扇,指挥三军。
"五年天地无穷事":现时的转徙流离,
# 无穷事:言变乱剧烈频繁。,五年:自宣和七年(1125)到建炎三年(1129),恰是五年。
"万里江湖见在身":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
# 万里江湖见在身:在奔逃流亡中幸保性命。“见在身”:现时存在的躯体。见:同现。
"共说金陵龙虎气":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
# 共说金陵龙虎气:希望定都金陵,抗金进犯。“龙虎气”:即天子气。诸葛亮称金陵形势“钟山如龙蟠,石头如虎踞”;《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放臣迷路感烟津":我在烟津迷路之上。
# 迷路感烟津: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但觉得定都金陵是出路。,放臣:被谪贬的官吏。陈与义自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次韵尹潜感怀》是宋朝诗人陈与义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陈与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政治思考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首句“胡儿又看绕淮春”,描绘了金兵(胡儿)一次次窥伺淮河流域,肆意侵扰的情景。而“叹息犹为国有人”则将金兵的嚣张与南宋仍有仁人志士形成鲜明对比。金兵的侵略衬托出了南宋朝廷的软弱无力,而“国有人”则凸显出还有忠臣义士心系国家命运,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主战派的价值和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肯定和支持,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象征:可使翠华周宇县”中的“翠华”本指皇帝仪仗队中的旗帜,这里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诗人用“翠华”代指皇帝,表达了希望皇帝能够重整河山,恢复国家的安宁和统一。然而,现实却是皇帝偏安一隅,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从而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用典:诗中多处用典,如“白羽”一词,源自《史记·韩信传》,韩信曾执白羽扇指挥军队,后常用以指代军事指挥或军事力量。诗人在这里使用“白羽”的典故,寓意着希望能够有像韩信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手持白羽扇,平息战乱,使国家恢复和平。通过用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次韵尹潜感怀》首联聚焦时事,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高宗即位。建炎元年冬金兵南下,高宗退守扬州;建炎二年冬至三年春,金兵又大举南侵直逼扬州,高宗仓皇渡江逃往杭州。前句写金兵连陷徐、泗、楚三州,“绕淮春”点明时间与地点,“又”字凸显金兵屡次南侵。诗人对此满怀激愤,后句“叹息”体现忧国伤时之情,“犹为国有人”化用贾谊《治安策》,忠愤喷薄而出。颔联对仗工整,语句平实却饱含激越的忧愤。“翠华”代指皇帝,“周宇县”暗喻高宗四处奔逃窘境;“白羽”借指杰出将帅,“静风尘”意为平息战乱。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且对仗严谨。诗人疾呼:岂能让皇帝流亡,谁来指挥三军平乱?如杜甫、苏轼相关诗句所示,陈与义诗多用杜诗成法,此联可见一斑。颈联同样精彩,脱胎于杜甫《夜闻筹篥》而又自述情事。从宣和七年(1125)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间天翻地覆、变乱不断,种种事变尽在“五年天地无穷事”。诗人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万里”句叙其转徙流离,因果关系明晰,虽对仗工整却一气呵成,嗟叹之意见于言表。尾联写诗人在烟津迷路(对大势不甚了然),认为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共说”切合“次韵感怀”之题,是与周莘的共同主张。当时南宋主战派与投降派在定都问题上激烈斗争,主战派力主定都金陵以图恢复中原,投降派则畏敌求偏安。诗人从高宗南逃行动中感受到投降派的卑劣意图,便在诗中陈述主张,用语纡徐婉转却用意闳深。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抚事感时,沉痛激越,寄托遥深,不独得杜诗句法,且亦得杜诗精神。由于身世、时代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陈与义后期诗歌的忧国爱民之意,与杜诗相近,成就确乎在同时代诗人之上。刘克庄评论说:“元祜后诗人叠起,……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造次不忘忧爱,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当在诸家之上。”(《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杨万里也称赞他“诗宗已上少陵坛”(《诚斋集·跋陈简斋奏章》),大致都是不错的。
# 诗写得朴实、婉曲,但在平实的叙述中,抚事感时,感慨万端,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他希望宋离宗能定都金陵,起用主战将帅,平静胡尘,澄清宇内,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现代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姜汉椿《宋辽金诗鉴赏》
# 此诗造语简劲、气格壮健,奔放中有浓厚含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简斋晚期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中的代表作。
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江西诗派诗传》
上一篇:宋·周尹潜《野泊对月有感》
下一篇:宋·吴文英《满江红·翠幕深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