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chū
xià
shuì
èr
jué
èr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sōng
yīn
jià
bàn
gōng
tái
ǒu
kàn
shū
yòu
lǎn
kāi
qīng
quán
jiāo
ér
tóng
rèn
shēng
lái

译文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逐句剖析

"松阴一架半弓苔":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

#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1.6米。,一架:漫架。

"偶欲看书又懒开":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

# 洒:一作濂。,掬:两手相合捧物。

"儿童误认雨声来":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中的第二首。首句描绘出初夏时节,诗人午睡初醒,周围一片静谧之景,此景看似寻常,实则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慵懒无聊的状态,以静衬静,更显闲适中的一丝慵懒。次句笔锋一转,引入动态之景,或许是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或是窗外飞鸟的灵动姿态,这动态元素打破了先前的宁静,却又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反衬出整体环境的宁静闲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描绘,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其笔触生动活泼,将平凡的初夏午后生活场景描绘得妙趣横生,充满情感韵味与机智趣味,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于闲居生活中所领略到的独特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当时作者正闲居家中。诗中描绘了自己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流露出淡泊名利、安然自若的生活哲学,笔触流畅且清新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田园生活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略带慵懒的心境。他的闲散无趣与孩童的纯真活泼形成了鲜明对照,两者相互映衬,情景交融,妙趣横生。诗中生动刻画了诗人的宁静闲适之心,表达了他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全诗风格清新自然,意趣横生,诗意浓厚。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诗中通过“戏掬清泉洒蕉叶”的动态描写,反衬出环境的幽静。清泉洒落蕉叶的声音,在宁静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清晰,这种动与静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闲适、慵懒情绪与庭院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松阴、苔藓、清泉、蕉叶等自然景物,不仅构成了一幅清凉的夏日图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同时,儿童的“误认雨声来”,更是将诗人的情绪与外在景物巧妙结合,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白描: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直接描绘庭院中的景物和人物活动,不加修饰和雕琢。这种白描手法,使得诗歌画面生动,情感真挚,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描绘了庭院之小巧与宁静,古人以五尺为一弓,“半弓”之述,极言庭院之狭小。这半弓之地,松荫密布,绿苔满地,与“芭蕉分绿与窗纱”之景异曲同工,皆让人感受到一股清凉与幽静。此等环境,已然营造出一种“闲”的氛围。然而,此“闲”并非仅止于表面,庭院虽小却苔藓遍布,足见此地人迹罕至,主人交往稀少,平日亦懒于洒扫。忆及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茅檐长扫净无苔”之句,此中意味便不言而喻了。第二句则细述初夏日长,午睡醒来后的慵懒心境,此乃上首诗中“日长睡起心无思”的具体而形象之展现。本应是读书的好时光,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诗人却了无兴致:偶欲翻书,却又懒得动手。我们仿佛能看见诗人拿起书又放下的慵懒模样,言语虽朴实无华,却生动传神。三、四两句笔锋一转,展现出全新的画面。诗人双手捧起院中清泉,洒向那宽大的芭蕉叶,沙沙作响,惊动了庭中的孩童,他们误以为天降甘霖。孩子们的纯真无邪,他们的惊喜之情,诗中虽未明言,我们却能想象得出,甚至仿佛能听到那欢快的笑声。孩子们的惊喜与欢笑,为这狭小、安静、沉闷的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读来令人意趣盎然。

4. 作品点评

诗人将日常口语融入诗中,语言浅近易懂,不堆砌典故,而重在抒发真性情。他描绘闲居生活的慵懒、无趣与烦闷,却以轻快、活泼、超脱的笔触呈现。他不同于苏轼,不依赖自我排解来抵达超然的境界,而是自有一番飘逸之姿。他对生活的刻画具体而实在,细腻且深入,让人感到平易近人。你能体会到他的无聊乃至郁闷,但这份情绪并不沉重,反而,他引领你步入一个轻松愉悦、充满情趣的诗意世界,让你品味到一种轻盈自在、活泼洒脱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万里《舟过谢潭三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