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扁舟雨一蓑":昨天夜里我乘一叶扁舟在水口前行,瓢泼大雨顺着蓑衣流下,
# 雨一蓑:谓蓑衣上都是雨水。,扁舟:小船。
"满江风浪夜如何":江面上风急浪涌,不知这个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件。
# 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今朝试卷孤蓬看":今天早上卷起船篷一看,
# 卷:翻开。,试:尝试。
"依旧青山绿树多":依然是绿树青山,风景如画。
# 依旧青山绿树多:按:此诗宋本作:系缆江边雨一蓑,满川烟雨夜如何。朝来捲起孤蓬望,但觉青山绿树多。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借舟行遇雨又转晴,看到青山绿树依旧的景象,表达了眼前纵有挫折,终会平稳如初的人生理念,揭示出风浪等挫折不可怕,终会过去,美好依旧会留存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昨夜扁舟雨一蓑”,从形象塑造上,生动描绘出诗人昨夜乘扁舟、披蓑衣于雨中航行的画面,勾勒出其置身风雨中的身影;从语言风格看,简洁质朴,却如一幅水墨画般呈现出特定情境。“雨一蓑”用前人词句,又有自身的潇洒随性,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的襟怀。第二句“满江风浪夜如何”,从内容主题上,写出诗人进舱后,因听到风浪声而对江面状况的担忧与揣测。“夜如何”的重复使用,不仅在结构上起到强调作用,也暗示出诗人入睡后风浪加大,增添了悬念与紧张感。第三句“今朝试卷孤篷看”,“试捲”这一动作描写,从人物形象角度,细腻展现出诗人清晨醒来后,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的心理。他急于知晓一夜风雨后外面的景象,为尾句的景色呈现蓄势。第四句“依旧青山绿树多”,在表达技巧上属于以景结情。从景物形象而言,描绘出青山葱绿、绿树繁多的美好画面;从情感主旨看,“依旧”二字强烈传达出诗人见到景色未变后的欣喜,也揭示出风雨过后事物本质依旧的哲理,与首句冒雨赏景相呼应,蕴含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的虽是日常小事,却极易触动常年漂泊在外之人的心弦,引发深切共鸣。诗人面对风雨时那份从容自若,以及对历经风雨仍翠绿依旧的青山绿树的由衷赞叹,背后蕴含着深刻哲理。恰似能承受风雨洗礼的人,在变故面前镇定从容;能经受住重重考验的人,精神坚韧不拔,勇气长存心间,正如同诗中那傲然挺立的青山绿树,任风雨肆虐,依然保持着蓬勃生机与本色。
# “朱熹在这两首诗中,借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在罹学禁之祸时的一番心态。他相信,庆元党禁的‘夜雨’和‘风浪’都将会消失,他憧憬着他的理学前景如青山绿树,依然美好。当然,眼下的形势毕竟十分险恶,此时身如烟波一棹,悄然漂去,难免也产生一番惆怅和无奈之情。”
现代江山《朱熹与古田》
# “这两首诗描写江上景致,清词丽句,秀美如画。前一首诗用‘夜如何’三字发问,用‘试卷’、‘依旧’作答,表现雨后情景,微妙入神。后一首写山水无声,鶗鴂争鸣,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烟波一棹,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的境界极其优美。”
现代黄珅《朱熹诗文选译》
上一篇:宋·林景熙《冬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