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ǔ
zhǔ
kuī
xìng
sān
xiá
bēng
nián
zài
yǒng
ān
gōng
cuì
huá
xiǎng
xiàng
kōng
shān
diàn
殿
zhōng
miào
shān
sōng
cháo
shuǐ
suì
shí
zǒu
cūn
wēng
hóu
cháng
lín
jìn
jūn
chén
tóng

译文

蜀汉先主刘备为了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的那一年也是在永安宫。​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那华丽的玉殿已消失不见,只存在于荒野的寺庙之中。​古老的庙宇里杉松树上栖息着水鹤,每年岁末村翁们都会前来祭祀。​武侯祠与先主庙常常相邻,他们君臣一体,享受着同样的祭祀。​

逐句剖析

"蜀主窥吴幸三峡":蜀汉先主刘备为了攻打东吴,驾临三峡,

# 蜀主:指刘备。

"崩年亦在永安宫":驾崩的那一年也是在永安宫。​

# 永安宫: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翠华想像空山里":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

# 空:一作寒。

"玉殿虚无野寺中":那华丽的玉殿已消失不见,只存在于荒野的寺庙之中。​

#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水鹤":古老的庙宇里杉松树上栖息着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每年岁末村翁们都会前来祭祀。​

#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武侯祠屋常邻近":武侯祠与先主庙常常相邻,

# 武侯祠屋常邻近:原注:殿今为寺,庙在宫之东。屋:一作堂。

"一体君臣祭祀同":他们君臣一体,享受着同样的祭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作聚焦于对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关系的歌颂与缅怀。杜甫以独特视角切入,借村翁野老岁岁年年对诸葛亮与刘备的虔诚祭祀场景,巧妙烘托出二人遗迹所留存的深远恩泽,凸显出他们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诗中,杜甫笔触一转,着眼于玉殿的虚无缥缈之态,以及松杉枝头栖息的水鹤,借景抒情,由此抒发了内心无限的深沉感慨。玉殿往昔或辉煌无比,如今却空幻难寻,恰似历史的风云变幻;水鹤静栖松杉,仿若岁月的无声见证者。诗人在对这些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对历史兴衰、人事代谢的深刻思考,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雄浑壮阔,情感愈发深沉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旨在咏古迹、怀古人并感怀自身。公元766年,杜甫历经辗转,在夔州到江陵的行程中,目睹诸多前人遗迹。他对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满怀崇敬,每至一处古迹,心中感慨万千。面对宋玉的才情、王昭君的命运、刘备的壮志、诸葛亮的智慧,杜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古迹的凭吊之中,借古喻今,以诗言志,创作了这组流传千古的诗篇,此首便是他游览与刘备相关古迹后的有感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借对刘备相关古迹的凭吊,抒发了诸多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对刘备、诸葛亮这对君臣际遇、同心一体的关系表达了由衷的赞颂与敬仰,如“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通过百姓对二人相同的祭祀,凸显其君臣关系的紧密及受尊崇程度。另一方面,诗中饱含着杜甫自身的身世之感与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悲叹。杜甫一生渴望能遇明主,施展才华,实现政治理想,却始终仕途坎坷。他目睹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佳话,联想到自己论事被斥、壮志难酬,内心充满无奈与愤懑,借对古人的咏怀含蓄地倾诉了这些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诗人想象当年刘备出行时翠华飘扬的场景,此为虚写;眼前所见野寺中玉殿已虚无,是实写。虚实相生,营造出历史的沧桑感。​衬托:“古庙杉松巢水鹤”,以古庙杉松间栖息水鹤的清幽、寂静之景,衬托出刘备行宫如今的荒凉,强化历史变迁的感慨。​借景抒情:“岁时伏腊走村翁”,描绘村翁在岁末祭祀的场景,借这一景象抒发诗人对刘备、诸葛亮君臣受百姓敬仰的感慨,也暗含自己对贤君明臣的向往。​对比:将刘备生前的辉煌,如“蜀主窥吴幸三峡”,与死后行宫的荒凉“玉殿虚无野寺中”对比,突出岁月无情、世事无常。​

3. 分段赏析

诗中咏怀的是刘备位于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杜甫开篇叙述刘备进袭东吴失利后卒于永安宫,惋惜其复汉大业就此受挫。曾经的翠旗行帐如今只能在空山之中凭借想象追寻踪迹,玉殿也显得虚无缥缈,唯有松杉间栖息着水鹤,尽显荒凉。诗人借村翁野老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的祭祀,侧面烘托出他们遗迹的深远影响。在对刘备生前事业的歌颂中,杜甫感叹其大业未竟身先死,空留祠宇在人间。诗的末尾,杜甫赞颂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同心,千百年来受人祭祀,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敬意。从深层内涵看,杜甫通过描写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场景,赞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实则借此含蓄地抒发自己论事遭斥,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抱负无法施展的悲叹。在艺术表现上,此诗与组诗中其他几首不同,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写景状物生动形象且明朗,以咏古迹为主线,巧妙地隐含自身的感怀,将对古人的敬仰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奈融为一体,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四:咏先主祠。而所以怀之,重其君臣之相契也。……幸三峡而崩永安,直述而悲愤自见。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前解,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声势!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苍凉!虚想当年,四,实笑今日也。……“翠华”“玉殿”,又极声势,“空山”“野寺”,又极苍凉。只一句中,上下忽变,真是异样笔墨。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先主失计,莫过窥吴,丧败涂地,崩殂随之;汉室不可复兴,遂以蜀主终矣。所赖托孤诸葛心神不二,犹得支数十年之祚耳。此篇叙中有断言,婉而辨,非公不能。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三、四语意,一显一隐,空山殿字,神理如是。五、六流水递下。……结以“武侯”伴说,波澜近便,鱼水“君臣”,殁犹“邻近”;由废斥漂零之人对之,有深感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曰“幸”曰“崩”,尊昭烈为正统也。是《春秋》书法。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二便是峭笔。三、四低徊,凭吊备极迷离。五、六“巢”“走”二字法高,而“走”字尤似出意。结腐而峭,笔可排山。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此诗似无咏怀意,然俯仰中有无限感慨。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抑扬反复,其于虚实之间,可谓踌躇满志。

清刘濬《杜诗集评》

# 此一首是咏蜀主。而己怀之所系,则在于“一体君臣”四字中。盖少陵生平,只是君臣义重,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

清佚名《杜诗言志》

# “古庙”二句,就事指点,以寓哀寂。山谷《樊侯庙》所出。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曰:先主一章,特以引起武侯。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文章如精金美玉,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见……杜子美《秋兴》《渚将》《咏怀古迹》……终日诵之不厌也。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五首各一古迹。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卢世榷曰:杜诗《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此乃七言律命脉根蒂。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绩,笼盖宇宙,铿戛钧韶,而纵横出没中,复含蕴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

# 今观夔州后诗,惟《秋兴八首》及《咏怀古迹》五首,细意熨贴,一唱三叹,意味悠长。

清赵翼《瓯北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无题》

下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