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黄龙戍":听说黄龙城有战争,
# 黄龙戍: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龙戍,一作:花塞。,闻道:听说。
"频年不解兵":连续多年双方都没有放下兵器。
# 不解兵:不能罢兵,不能解除战事。解兵,罢兵,解除战事。,频年:连年。频,屡次。
"可怜闺里月":可怜那独自在闺房中看的月亮,
"长在汉家营":总是照着汉家的军营。
# 汉家营:指唐军营。唐人常以汉指唐。汉家:汉朝,借指唐朝。
"少妇今春意":少妇在今春的相思情意,
# 今春:今年,实指年年,与“频年”照应。
"良人昨夜情":良人在昨夜的思念之情。
# 昨夜:实指夜夜。,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谁能将旗鼓":有谁能率领大军,挥动战旗战鼓,
# 旗鼓:旗、鼓在古代曾用以指挥进军,这里代指军队。,将:率领、指挥。
"一为取龙城":一举拿下敌方要地,结束这场战争。
# 龙城:汉代匈奴的名城,为集会举行祭天仪式之地。这里借指敌人的巢穴。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诗描写了黄龙戍连年征战未休,闺中少妇望月思夫,想象良人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少妇盼良人归家,表达了对战争旷日持久的不满,以及渴望良将出征、早日平定战乱、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流露对征人及其家属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以正面描写明月意象串联两地:闺中月是思妇独处时的寂寥见证,“可怜”二字直抒其对月怀远的凄楚;军营月则是征人望乡的情感寄托,“长在”暗示明月虽同,人却分隔,正面写出相思的时空阻隔。对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今春”点明思妇此刻的绵长愁绪,春意盎然本应是生机勃发之时,却因良人远戍化作空闺寂寞;“昨夜”则聚焦征人瞬间的情感波动,昨夜的相思或许只是沙场间隙的片刻恍惚,却与思妇一整个春天的守望形成时长上的悬殊,暗示征人戍边生活的漂泊不定,思妇思念的日复一日。铺垫:“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开篇便将笔触直指连绵不休的战争,这一意象不仅巧妙地为后文铺陈“闺中思妇”与“营中征人”的相思愁绪埋下伏笔,更在字里行间,于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反战情感。借景抒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借明月这一景象抒情。明月本是团圆的象征,然而此刻,它见证着闺中少妇的孤独守望,也照着边疆战士的艰苦戍守,借这轮明月抒发了战争造成亲人分离的哀愁与无奈。双关:诗中“龙城”一词有双关之意。一方面,它实指匈奴名城龙城,代指契丹叛军盘踞之地;另一方面,“龙城”又暗用汉代卫青奇袭龙城大破匈奴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卫青那样的良将,一举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互文:“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运用互文手法。意思是少妇和良人,在如今和昨夜,都饱含着对彼此的思念之情。并非只是少妇在春天思念,良人在昨夜思念,二者相互补充,更强调了夫妻双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对方,情感真挚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以质朴如话的语言缓缓道来,却如重锤击心,令人印象深刻。黄龙戍边关战火经年不息,寥寥数字,便将征人长年戍边的凄苦勾勒而出,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战争的怨愤。“不解”与“频年”两词连用,层层递进,强化语气,更引发读者对战争残酷与征人命运的深思。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巧妙借月寄情。同一轮明月,此刻正温柔地洒下清辉,笼罩着闺阁中的思妇与边塞军营里的征夫,见证着无数对眷侣的相思。在征夫眼中,这曾与妻子共赏的明月,仿佛饱含深情,日日相伴;而对闺中思妇而言,明月不再如往昔般美好,只因象征着夫妻团圆的它,早已随丈夫奔赴军营。此联明明写情,却通篇言月;句句咏月,又处处见人。短短十字,意蕴无穷:既描绘出夫妇分离的现状,又暗合往昔团聚的温馨;既勾勒出异地同望明月的相思图景,又让人联想到昔日月下相伴的甜蜜。诗人以暗含对比的画面,不着痕迹地展现出闺中思妇与塞外征夫之间缠绵悱恻的深情。借月怀人本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手法,而此联只写月不写人,反而使意象更加丰富鲜活。“闺里月”既是思妇眼中寄托思念的对象,也是征夫心中家乡与爱人的象征,既含“千里共婵娟”的怅惘,又有思妇遥念征人的深情,一语双关,将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与相思之景融为一体,构思新颖,别具韵味。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文,继续铺陈离人相思之苦。“春”与“今”、“夜”与“昨”相互呼应,细腻刻画出少妇的春愁与良人的情思,精妙绝伦。春天本是万物萌发、最易撩人情思的季节,而今年的大好春光,少妇却只能独守空闺,徒增惆怅;寂静的漫漫长夜,最易勾起离愁别绪,昨夜夫妻惜别的场景,此刻仍在征夫眼前萦绕。“今春意”与“昨夜情”虽为互文对举,却暗含“夜夜相思”之意。其中,“今春意”尤为精妙,生动展现出少妇在春光中无尽的寂寞与期盼;“昨夜情”对仗工整,既体现出良人对妻子的深情眷恋,又凸显出思念之深切。往日的恩爱时光,在他心中恍如昨夜,并未因长久分离而褪色,足见二人感情的真挚深厚、动人心弦。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直抒胸臆,道出了征夫与思妇的共同心愿。他们盼望着能有良将挺身而出,率领大军克敌制胜,早日结束这漫长的分离之苦。诗人以问句收束全篇,更添几分深沉感慨。此句不仅呼应首联,揭示了“频年不解兵”的根源在于将领无能、指挥失当,更是在写尽夫妇别离之痛后,自然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
4. 作品点评
此诗构思别出机杼,精妙独到。尤其是诗中核心的中间四句,紧扣“情”“意”二字精心雕琢,推陈出新,创作出前人未曾道尽的独特意境。诗中抒发的情感与传递的意蕴紧密相连,以情感为源头引生意蕴,又以意蕴充实情感,二者相互生发、循环流转,自然流畅如环无端。从行文节奏来看,首联与颔联皆为十字长句,句式浑然天成,文意一脉贯通,读来舒缓从容,营造出和缓悠长的语势;颈联则以工整精妙的对偶短句呈现,短促有力的节奏恰似急促的乐声骤然响起,使诗歌气势陡然紧迫;尾联回归散行句式,文气随之再度归于舒缓平和,整首诗的节奏起伏如乐章般富有韵律感。
# “少妇”二句娇怨之甚,壮语懈调。
明钟惺《唐诗归》
# 说者谓语晦而浅,不知作诗之妙。正以似深非深、似浅非浅,有可解不可解之趣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一气转折,而风格自高,此初唐不可及处。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古今绝响,太白“长安一片月”准此。
明张延登《沈诗评》
# 五六分承,三四顺下,得之康乐,何开阖承转之有?结语平甚,故或谓之懈。然宁懈勿淫,初唐人家法不紊,乃以持数百年之穷。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五六就本句看,极是平常,就通首看,则无眼不可说之话尽缩在此两句内,初唐人微妙至此。其“卢家少妇”七律亦是此法,而用意尤觉深婉。[增]五六句极平常,妙不说尽。“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千古闺情绝唱也,岂必艳辞为?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结联和起联相应,局法甚紧。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即景见情,此全篇直叙格也。五怀春,六梦远,“怀”字、“梦”字藏于句中。结句即私情以见公义,何等柔婉。
清巢甫《唐诗从绳》
上一篇:唐·元稹《连昌宫词》
下一篇:唐·李白《劳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