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扉夕不掩":渔人的柴门在傍晚也不关闭,
"徙倚欲三更":我独自徘徊,不知不觉已快到三更天。
"月正树无影":月亮高悬,树在月光下几乎没有影子,
"露浓荷有声":露水浓重,荷叶上不时传来滴滴答答的声响。
"峥嵘岁将晚":岁月匆匆,一年即将过去,
"悄怆恨难平":我心中满是凄凉,愁恨难以平复。
"坐念中原没":一想到中原大地沦陷在敌手,
"男儿恐浪生":我不禁感慨,男子汉只怕这一生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明月高悬,树影难觅,露水浓重,荷叶上发出声响。诗人借这一自然景象,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比:“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将岁月的峥嵘(不平凡)与自己内心的悄怆(凄凉悲伤)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在时光流转中无法实现抱负的痛苦。直抒胸臆:“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沦陷的痛心疾首,以及担心自己一生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忧虑,强烈地抒发了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 分段赏析
首联:“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点明时间是傍晚到深夜,地点是渔人居住的地方。“徙倚”一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独自徘徊、心神不定的状态,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孤寂、惆怅的基调。颔联:“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明月当空,树影几乎消失,体现出月色的皎洁;露水浓重,荷叶上不时传来声响,增添了夜晚的静谧和生机。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颈联:“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由景入情。“峥嵘岁将晚”暗示时光匆匆,一年即将过去,而自己却一事无成;“悄怆恨难平”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凄凉和愁恨,这种愁恨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坐在那里,想到中原大地仍然沦陷在金人手中,不禁为自己作为男子汉却可能虚度一生而感到恐惧和自责。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宋·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
下一篇:宋·薛如初《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