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将阑":明艳的春色即将,
# 阑:残,尽,晚。
"莺声渐老":黄莺的鸣声也逐渐失去清脆。
# 莺声:莺声燕语。
"红英落尽青梅小":红花在春雨中落尽了,浓绿枝条结出了小小的青梅。
# 红英:红花。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
"画堂人静雨濛濛":华丽的厅堂里寂静无声,细雨蒙蒙,
# 濛濛:一作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屏风半掩着,残留的香气袅袅升起。
# 屏山:指屏风。唐温庭筠《南歌子》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
"密约沉沉":深藏的约定难以实现,
# 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终身之事。,密约:指男女之间互诉衷情,暗约佳期。
"离情杳杳":离别的情感遥远无踪。
#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尘满慵将照":梳妆镜积满灰尘,懒得去照。
# 慵将照:懒得拿起镜子来照。慵:懒散。将:拿。,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子。
"倚楼无语欲销魂":倚靠栏杆沉默无言,伤心欲绝,
#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长空黯淡连芳草":天空阴沉,芳草蔓延至天际。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它通过即景抒怀的手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寂寥景象与深闺女子的孤独心境,营造了哀婉缠绵的意境,表达了离别后音信难通的怅惘与青春虚度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作者描绘暮春之景,“春色将阑”点明春天即将过去,“莺声渐老”写黄莺啼声不再清脆,“红英落尽”说红花纷纷凋零,“青梅小”则表明梅树上已结出小小的青果。这些暮春景色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衰残。对比:“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中“莺声”代表听觉,“红英”“青梅”属于视觉,“色”与“声”从不同感官角度进行对比映衬,使描写更加立体。“青”的青梅与“红”的红英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老”的莺声和“小”的青梅在状态上对比,生动鲜明地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特征,也突出了时光的变化和生命的兴衰。借景抒情:“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女主人公倚在楼头,望着万里长空一片阴沉,恰似她此时的心境;而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远方爱人所在之处。这里借景抒情,自然地表达出她的愁绪。情景交融:上片“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在描写暮春景色的过程中,融入了女主人公伤春的情感;下片“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在抒发伤别怀远之情时,又借助长空、芳草等景物来烘托,使情与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渲染:“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中“半掩”“蒙蒙”“袅”“静”,这些词语从视觉(屏风、雨景)、嗅觉(余香)、听觉(静寂)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刻画,共同构建出一个华丽精美却又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通过对这些环境细节的渲染,生动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的女主人公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和沉沉幽怨,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3. 分段赏析
上片“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这两句是描写暮春的景象。“春色将阑”直接点明了时令,春天即将过去,给人一种时光匆匆流逝之感。一个“渐”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莺声由清脆悦耳到日渐老涩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仿佛能让人看到黄莺在时光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将黄莺拟人化,赋予它衰老的特征,让读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消逝和生命的变迁。这里诗人以黄莺的变化暗示了美好事物的衰退,为全词奠定了伤春的基调。“红英落尽青梅小”此句进一步描绘暮春之景。“红英落尽”描绘出曾经争奇斗艳的红花纷纷凋零的画面,那是一种繁华过后的落寞。“青梅小”则展现出在红花凋零之际,梅树上悄然结出了小小的青果,这是生命的延续,但也带着一种新生与旧逝的对比。“红”与“青”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落尽”与“小”在状态上也形成强烈反差,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春天逝去、夏天将至的季节更替,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青春渐逝的哀伤。“画堂人静雨濛濛”这句描写了室内的环境。“画堂”点明了女主人公所处的华丽居所,但“人静”二字却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说明这里缺少了热闹和生气。“雨濛濛”描绘出细密的雨丝纷纷扬扬的景象,既增添了画面的朦胧感,又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迷茫和哀愁。这一句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画堂和雨景的描写,折射出女主人公孤寂无聊的心情。“屏山半掩余香袅”中“屏山半掩”描绘出画着山水图案的精美屏风半开半掩的样子,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环境的华丽,更暗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一种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情绪。“余香袅”则描写香炉里即将燃尽的一缕余香轻轻飘散、缭绕的情景。“袅”字用得极为传神,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视的动态,把余香的飘散比作幽远的思绪,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情思连绵不绝。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女主人公的伤春自怜之情。下片“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这两句着重抒发女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密约”指的是曾经与爱人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别时定下的约定。“沉沉”一词,既形容约定的厚重,又表达出女主人公对约定的深刻记忆和难以释怀。“离情杳杳”中,“杳杳”表示遥远、渺茫,生动地描绘出女主人公与爱人分别后的那种离情别绪,仿佛没有尽头,无边无际。巧用叠字,增强了情感的表达,突出了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和辽阔无际,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菱花尘满慵将照”中“菱花”指的是镜子,“菱花尘满”描绘出镜子上落满了灰尘的情景,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已经很久没有心情去照镜子梳妆打扮了。“慵将照”则直接点明了女主人公慵懒的状态,她对镜梳妆已失去了兴趣,这是因为心中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无心顾及自己的容貌。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因思念而憔悴、因孤独而落寞的心境。“倚楼无语欲销魂”此句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倚楼”描绘出女主人公独自倚靠在楼头的画面,她静静地望着远方,似乎在期盼着爱人的归来。“无语”则表现出她的沉默和无奈,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欲销魂”直接表达出她极度的痛苦和悲伤,仿佛灵魂都要被抽离。这一句通过对女主人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将她内心的思念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长空黯淡连芳草”这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长空黯淡”描绘出万里长空一片阴沉的景象,这与女主人公的心境相呼应,暗示着她内心的压抑和悲伤。“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芳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情别绪,这里运用了“芳草怀远”的典故,女主人公看到芳草,自然联想到远方的爱人。以景结尾,将女主人公的离情别绪融入到这辽阔的自然景象之中,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全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也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伤别怀远的深沉离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景语起笔,通过暮春时节的景物描写,自然引出闺中思妇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上片寓情于景,在细腻的景物刻画中暗含愁绪;下片则直抒胸臆,将满腔思念托付于眼前之景。全词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抒情画卷,将思妇的孤寂与缠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动人。
# 郁纾之思,无所发泄,惟借闺情以抒写。古人用意多如是。“春色”二句,喻年渐老也。“梅子”,喻职卑也。“屏山”“香袅”,见香气徒郁结也。“密约”二句,比启纳之心也。“菱花”,喻心难照也。至末句则总而言,见离间者多也。文情郁勃,意致沉深。
清黄苏《蓼园词评》卷一
下一篇:宋·周文璞《剑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