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风来波浩渺":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
#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正是深秋的时候、
#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稀香少":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 红稀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水光山色与人亲":水光山色与人亲近,
"说不尽、":我也说不清、
"无穷好":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
"青露洗、":清晨的露水、
"萍花汀草":洗涤着水中蘋花。
# 汀:水边平地。,萍: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眠沙鸥鹭不回头":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
#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似也恨、":似乎怨恨、
"人归早":人们归去的太早。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词。词中描绘了秋天郊游赏荷的景色,上片展现词人观赏秋景时的喜悦,下片抒发归去时的依恋,通过对秋景的刻画,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体现出李清照赋予自然生命与情感的独特视角,以及其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赋予沙滩上的鸥鹭以人的情感,说它们像是嗔怪游人早归,生动体现词人对景色的眷恋不舍。融情于景:“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在描写湖光秋色、植物变化中,将词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自然交融,营造出物我交融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起句描绘湖面,“湖上风来波浩渺”,点明风使湖面水波荡漾,浩渺之景尽显,“风来”是景致变化的关键,给人印象深刻。“秋已暮、红稀香少”点明时节为秋末,湖中荷花凋零,红花稀少、香气淡薄,描绘出秋日荷塘的萧瑟之态。“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此句为上片精彩之处。词人移情于景,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赋予“水光山色”,偏说“与人亲”,生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说不尽、无穷好”直白表达出词人陶醉于景色的欢悦心情,语言浅近却韵味十足,展现出词人开朗乐观的内心世界。下片:“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莲子已成荷叶老”呼应“秋已暮”,进一步具体描绘秋景,荷叶衰老,莲子成熟。“青露洗、蘋花汀草”中,“洗”字生动,写出清露滋润蘋花汀草,使其生机旺盛的景象,为画面增添色彩与生机。“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运用拟人手法,将鸥鹭赋予人的情感,词人把自己不愿离去的心意,说成是鸥鹭责怪自己早归。通过这一手法,不仅体现出对景色的眷恋,更使物我融为一体,营造出亲切感人的氛围,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与文学趣味深厚丰满,相比其他运用拟人手法的诗词,更具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双调忆王孙·赏荷》词作描绘的晚秋景色生动鲜明、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语言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能给予读者美的享受与回味空间,体现出李清照审美情趣与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从表现手法看,词中情景交融,词人将对自然的热爱融入景物描写,既有如诗如画的景致刻画,又饱含真挚情感。与南唐中主李璟同题材词相比,虽有相似景物描写,但情调迥异。李璟词低沉悲观,李清照此词却从秋景中发掘美好,格调积极,展现出其开朗乐观的心境,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
#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清彭孙通《金粟词话》
上一篇:宋·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下一篇:宋·寇准《踏莎行·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