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chuán
·
·
zhēng
yuè
shí
wén
mài
xìng
huā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史达祖浏览量:3
jiǎn
chūn
shān
chóu
tài
guò
shōu
dēng
yǒu
xiē
hán
zài
xiǎo
kōng
lián
rén
shēn
xiàng
zǎo
xìng
huā
xiān
mài
bái
pān
láng
kuān
shěn
dài
kàn
shān
méi
dài
cǎo
tuō
qún
yān
guāng
bìn
cháng
yuán
tiāo
cài

译文

不脱下春天的衣衫带着忧愁的神态。正月十五过后、仍有些寒意留存。细雨飘洒在空空的门帘上,寂静无人的小巷里,早早地就有人开始卖杏花了。头发花白的我像潘岳一样腰带变得宽松。害怕看那青山、因为会想起她弯弯的眉毛。如茵的绿草牵曳着裙角,如烟的春光惹动着鬓发,常常回忆起故乡初春时到郊外挑菜的情景。

逐句剖析

"不剪春衫愁意态":不脱下春天的衣衫带着忧愁的神态。

# 剪:裁剪。

"过收灯、":正月十五过后、

# 收灯:宋代习俗,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数日燃灯纵赏,赏毕收灯,市人争先出城探春。

"有些寒在":仍有些寒意留存。

"小雨空帘":细雨飘洒在空空的门帘上,

"无人深巷":寂静无人的小巷里,

"已早杏花先卖":早早地就有人开始卖杏花了。

"白发潘郎宽沈带":头发花白的我像潘岳一样腰带变得宽松。

# 宽沈带:指沈约因瘦损而衣带宽,此句为自指。,白发潘郎:潘岳中年鬓发斑白。潘郎:借指妇女所爱慕的男子。

"怕看山、":害怕看那青山、

"忆它眉黛":因为会想起她弯弯的眉毛。

#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此称眉为“眉黛”。

"草色拖裙":如茵的绿草牵曳着裙角,

"烟光惹鬓":如烟的春光惹动着鬓发,

"常记故园挑菜":常常回忆起故乡初春时到郊外挑菜的情景。

# 挑菜:唐代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观游其间,谓之挑菜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是南宋词人史达祖所作的忆旧词。词之上片,描绘了元宵佳节甫过,细雨霏霏的日子里,词人忽闻深巷中传来杏花的叫卖声;下片则转而倾诉自身境况,历经岁月蹉跎,如今身形消瘦、年华老去的他,时常忆起往昔那位容颜姣好、性情温婉的恋人。全词表意含蓄细腻,情感表达委婉曲折。词人借思念女子的情愫,将心中难以言说的失意与孤寂,不着痕迹地融入字里行间,仅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彼时落寞怅惘的心境,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主导的南宋北伐金国行动惨遭败绩。翌年,韩侂胄被朝廷诛杀。作为曾深受韩侂胄倚重的心腹掾吏,史达祖也因这场政治风波受到牵连,被逐出京城。彼时正值壮年的他,胸中郁积着无尽的悲愤与哀怨。正月十八日,当街头传来杏花的叫卖声,往昔种种与当下的落魄境遇交织,史达祖顿感世事沧桑巨变,满怀物是人非之慨,遂挥笔写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描绘了暮春时节“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的景象,以及“不剪春衫”“白发潘郎宽沈带”等词人自身状态;体现了全词情感细腻,借生活片段与景物、自身状态描写展现复杂情感的特点;表达了词人的感怀、思乡之情以及对爱人的思念,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感伤基调。

2. 写作手法

用典:“白发潘郎宽沈带”一句的用典内涵丰富:此句融合了“潘鬓”与“沈腰”两个典故。晋代潘岳在《秋兴赋》中提及自身三十二岁便已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则在致徐勉的信中诉说自己因患病而身形日渐消瘦,连腰带都显得宽松了。这两个典故在诗词中常被联用,用以抒发时光流逝、身心憔悴之感,此句借用这两个典实,含蓄而深切地传递出词人的衰老之叹与孤寂之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不剪春衫”四字蕴含双重深意:既暗示身边再无替自己裁剪春衫之人,也透露出词人已全无踏春出游的兴致。遥想其在《寿楼春・寻春服感念》中曾写下“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彼时的温馨与此刻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如今满心愁绪,意兴阑珊,唯有闭门独坐。“愁意态”三字,更是将这份心境补充得恰到好处。紧接着的次句,转折精妙自然,看似归因于春寒料峭才不制春衫,实则暗藏更深层的情绪,意味深远绵长。元宵节收灯后,本是外出探春的好时节,可词人却兴致缺缺,仅以“有些寒在”轻轻带过,便将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委婉托出,为下片追忆往昔埋下伏笔。随后“小雨”三句,生动描绘出听闻杏花叫卖的场景。尽管词人情绪低落,无意探春,可春天的气息依旧悄然渗入这寂静深巷。提及写杏花的诗句,陈与义的“杏花消息雨声中”,而此词“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同样余韵悠悠,独具韵味。在料峭春寒里,细雨轻拍空帘,深巷寂寥无人,突然传来的杏花叫卖声,瞬间勾起词人难以名状的怅惘。此情此景交融,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与回忆。下片“白发潘郎宽沈带”一句,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晋代潘岳在《秋兴赋》中自述三十二岁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在书信中提及因病消瘦致腰带渐宽,“潘鬓沈腰”由此成为诗词中抒发愁绪的常用典故。此句既点明词人的愁怨与无奈,又借芳春再度来临,感慨时光飞逝,孤身憔悴,往事如烟。“怕看山、忆它眉黛”,至此才真正揭示出佳节不愿出门的缘由,与开篇“不剪春衫”等内容相互呼应。《西京杂记》曾形容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此后诗词常以青山喻佳人眉黛。史达祖在《绮罗香》中写“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此处说怕见青山便想起心上人的眉黛,皆是一脉相承的相思之情。词的末三句,细腻入微,情辞并茂,堪称绝妙。词人难以忘怀的,是昔日伊人在故园踏青挑菜的美好画面:她身着绿如芳草的罗裙,在如茵草地上轻盈漫步;春日暖阳透过薄雾,温柔地洒在她如云的鬓发之上。结尾句实为全词核心所在。农历二月初二为“挑菜节”,届时城中男女纷纷前往郊外或园林游玩嬉戏,也是青年男女幽会诉情的良辰。至此,题目中“闻卖杏花有感”的深意全然展现。正月十八收灯后,再过十余日便是挑菜节,声声杏花叫卖,触动词人心中隐痛,人到中年,这般情思愈发令人难以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着意在结句。杏花时节,正故园昔日挑菜时分,顿忆鬓影裙腰之当年情侣,乃芳序重临而潘郎憔悴,其感想何如耶?上阕咏卖花,款款写来,风致摇曳。春阴门巷,在幽静境中,益觉卖花声动人凄听也

近代俞陛云《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下一篇:宋·何云《西施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