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剪春衫愁意态":不脱下春天的衣衫带着忧愁的神态。
# 剪:裁剪。
"过收灯、":正月十五过后、
# 收灯:宋代习俗,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数日燃灯纵赏,赏毕收灯,市人争先出城探春。
"有些寒在":仍有些寒意留存。
"小雨空帘":细雨飘洒在空空的门帘上,
"无人深巷":寂静无人的小巷里,
"已早杏花先卖":早早地就有人开始卖杏花了。
"白发潘郎宽沈带":头发花白的我像潘岳一样腰带变得宽松。
# 宽沈带:指沈约因瘦损而衣带宽,此句为自指。,白发潘郎:潘岳中年鬓发斑白。潘郎:借指妇女所爱慕的男子。
"怕看山、":害怕看那青山、
"忆它眉黛":因为会想起她弯弯的眉毛。
#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此称眉为“眉黛”。
"草色拖裙":如茵的绿草牵曳着裙角,
"烟光惹鬓":如烟的春光惹动着鬓发,
"常记故园挑菜":常常回忆起故乡初春时到郊外挑菜的情景。
# 挑菜:唐代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观游其间,谓之挑菜节。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描绘了暮春时节“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的景象,以及“不剪春衫”“白发潘郎宽沈带”等词人自身状态;体现了全词情感细腻,借生活片段与景物、自身状态描写展现复杂情感的特点;表达了词人的感怀、思乡之情以及对爱人的思念,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感伤基调。
2. 写作手法
用典:“白发潘郎宽沈带”一句的用典内涵丰富:此句融合了“潘鬓”与“沈腰”两个典故。晋代潘岳在《秋兴赋》中提及自身三十二岁便已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则在致徐勉的信中诉说自己因患病而身形日渐消瘦,连腰带都显得宽松了。这两个典故在诗词中常被联用,用以抒发时光流逝、身心憔悴之感,此句借用这两个典实,含蓄而深切地传递出词人的衰老之叹与孤寂之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不剪春衫”四字蕴含双重深意:既暗示身边再无替自己裁剪春衫之人,也透露出词人已全无踏春出游的兴致。遥想其在《寿楼春・寻春服感念》中曾写下“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彼时的温馨与此刻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如今满心愁绪,意兴阑珊,唯有闭门独坐。“愁意态”三字,更是将这份心境补充得恰到好处。紧接着的次句,转折精妙自然,看似归因于春寒料峭才不制春衫,实则暗藏更深层的情绪,意味深远绵长。元宵节收灯后,本是外出探春的好时节,可词人却兴致缺缺,仅以“有些寒在”轻轻带过,便将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委婉托出,为下片追忆往昔埋下伏笔。随后“小雨”三句,生动描绘出听闻杏花叫卖的场景。尽管词人情绪低落,无意探春,可春天的气息依旧悄然渗入这寂静深巷。提及写杏花的诗句,陈与义的“杏花消息雨声中”,而此词“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同样余韵悠悠,独具韵味。在料峭春寒里,细雨轻拍空帘,深巷寂寥无人,突然传来的杏花叫卖声,瞬间勾起词人难以名状的怅惘。此情此景交融,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与回忆。下片“白发潘郎宽沈带”一句,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晋代潘岳在《秋兴赋》中自述三十二岁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在书信中提及因病消瘦致腰带渐宽,“潘鬓沈腰”由此成为诗词中抒发愁绪的常用典故。此句既点明词人的愁怨与无奈,又借芳春再度来临,感慨时光飞逝,孤身憔悴,往事如烟。“怕看山、忆它眉黛”,至此才真正揭示出佳节不愿出门的缘由,与开篇“不剪春衫”等内容相互呼应。《西京杂记》曾形容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此后诗词常以青山喻佳人眉黛。史达祖在《绮罗香》中写“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此处说怕见青山便想起心上人的眉黛,皆是一脉相承的相思之情。词的末三句,细腻入微,情辞并茂,堪称绝妙。词人难以忘怀的,是昔日伊人在故园踏青挑菜的美好画面:她身着绿如芳草的罗裙,在如茵草地上轻盈漫步;春日暖阳透过薄雾,温柔地洒在她如云的鬓发之上。结尾句实为全词核心所在。农历二月初二为“挑菜节”,届时城中男女纷纷前往郊外或园林游玩嬉戏,也是青年男女幽会诉情的良辰。至此,题目中“闻卖杏花有感”的深意全然展现。正月十八收灯后,再过十余日便是挑菜节,声声杏花叫卖,触动词人心中隐痛,人到中年,这般情思愈发令人难以承受。
# 此词着意在结句。杏花时节,正故园昔日挑菜时分,顿忆鬓影裙腰之当年情侣,乃芳序重临而潘郎憔悴,其感想何如耶?上阕咏卖花,款款写来,风致摇曳。春阴门巷,在幽静境中,益觉卖花声动人凄听也
近代俞陛云《宋词选释》
下一篇:宋·何云《西施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