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穿沙雪半销":暮色朦胧,积雪半消的岸上,一片片细草穿出沙地,
# 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庾信《荡子赋》:“细草横 阶随意生。”
"吴宫烟冷水迢迢":当年的吴国宫殿已经不复存在,此刻只有迷茫的烟霭,迢迢不尽的流水。
# 迢迢: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吴宫:苏州有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
"梅花竹里无人见":竹林中的梅花无人看见,
"一夜吹香过石桥":但是散发出阵阵香气,陪伴着我一夜过了石桥。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除夕从石湖归苕溪途中,细草穿沙、雪半消融、吴宫烟冷水迢迢,以及梅花在竹里无人见却一夜吹香过石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既有欣赏美景的轻快,又因自身布衣漂泊、无人赏识而产生的落寞之感,借行旅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复杂的人生情绪。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细草穿沙雪半消”为近景描写,展现眼前小草发芽、残雪未消的景象;“吴宫烟冷水迢迢”是远景,描绘出吴宫在烟水茫茫中的朦胧之态,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借景抒情:通过“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的描写,以梅花自喻,梅花在竹里无人赏识却依然散发香气,暗喻自己虽布衣漂泊、无人识见,但依然坚守自我,抒发了落寞又孤傲的情感。以动衬静:“一夜吹香过石桥”,梅花的香气在寂静的夜晚飘过石桥,以香气的流动衬托出夜晚环境的静谧,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点明时间为除夕,此时冬去春来,展现了小草从沙中钻出、残雪半消融的近景,给人以生机之感,也暗示了诗人归途中的轻快心情。次句“吴宫烟冷水迢迢”,随着舟行,诗人远望吴宫,只见其笼罩在烟冷的迢迢水色之中,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第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视角拉近,聚焦于近处的梅花和竹林,梅花在竹林里独自开放,无人赏识,这一景象也映射出诗人自身的处境。尾句“一夜吹香过石桥”,“一夜香”承接上句梅花,“过石桥”点明行旅的过程,梅花香气在夜晚飘过石桥,既展现了梅花的高洁,也暗示了诗人虽落寞但依然散发着自身的“香气”,巧妙地抒发了情感。
4. 作品点评
姜夔的这首诗极具特色。其语言清新自然,对旅途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构建出一个幽冷、缥缈的意境。在写作手法上,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和以动衬静的运用十分巧妙,使诗歌韵味悠长。从情感表达来看,既有着旅途的轻快,又含蓄地透露出身世的落寞,丰富而深沉。在南宋诗坛,此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姜夔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其诗歌风格和人生经历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 石湖范致能尤爱其诗,杨诚斋亦爱赏之,赏其《岁除舟行十绝》,以为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即谓这十首诗构思精心细密,格调谐婉高秀。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上一篇:宋·杨公远《诗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