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悴缘何事":这棵树变得枯萎凋零是因为什么事情呢,
# 缘:因为。,凋悴:草木衰落枯黄。
"青青忆旧丛":我不禁回忆起它曾经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的往昔。
# 丛:丛生的树木。
"有枝撑夜月":枯树尚有干枯的枝杈支撑着夜月,
"无叶起秋风":却已没有茂密的树叶掀起阵阵风声。
"暑路行人惜":在炎热的道路上,走路的人看到这棵树心生怜惜,
"寒巢宿鸟空":在寒冷的鸟巢里,原本栖息的鸟儿已经不在,巢穴空荡荡的。
"倘留心不死":假如树心不曾死去,
"嘘拂待春工":就等待着春风的吹拂和滋养,等待春天的造化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 春工:春的功力。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枯树为核心意象,通过描绘其凋悴之态、残枝托月、无叶惊风等景象,结合行人惜荫、宿鸟失巢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不屈的复国之志,营造出沉郁悲壮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联以枯树“凋悴”引起对亡国的悲痛,以“旧丛”暗示故国,引发对过去的回忆。如“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借树的变化喻国家兴衰。双关:尾联“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运用了双关手法。“树心”表面上指枯树的内心,实际上双关人心,即人民的意志和决心。诗人希望只要民心不死,大家同仇敌忾,坚持努力,就能够像枯树等待春天的滋养一样,迎来祖国复兴的那一天。这种双关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象征:作者借助对枯树形象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寄寓其中,使客观的物象成为主观情感与意志的载体。如“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以枯树仅存的枝干奋力支撑夜月,象征着在困境中坚持抗争、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即便力量微弱仍顽强奋战;以无叶无法掀起秋风,暗喻当时抗敌力量的薄弱,难以形成强大声势,含蓄地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与抗争的决心,让情感表达更具韵味与深度。比喻:诗人多处以“枯树”作喻体,本体是“宋室灭亡”,生动形象地将抽象情感与现实境况具象化。以“故国”为本体,“旧丛”为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枯树的状态,也映射了家国命运;本体是“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以“寒巢宿鸟空”为喻体,写出了百姓家破人亡,用自然景象类比人间惨状。对比:通过今昔、有无等对比强化情感。“凋悴”的现状与“青青旧丛”的往昔对比,凸显亡国之痛;“有枝撑夜月”与“无叶起秋风”对比,体现抗元力量的顽强与薄弱并存。
3. 分段赏析
首联抒发抚今思昔之感。“凋悴”暗喻宋室覆灭,“缘何事”以反问点出元兵入侵之祸,语气尤为沉痛;“旧丛”象征故国,“忆”字则将往昔美好与当下惨状紧密相连,牵出无尽怅惘。颔联由枯树枝残叶落生发联想。数枝尚存,在暗夜中顽强托举明月,恰似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奔走苦战、坚守希望;枯叶落尽,难起强劲秋风,暗指抗敌力量尚显薄弱,复兴之路步履维艰。颈联借枯树境遇隐喻民生惨状。夏日行人爱惜残存树荫,好比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对故国深切的眷恋;夜晚群鸟失巢无依,恰似异族压迫下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苦,字字浸满亡国之痛。尾联以树心双关人心,以春风象征抗争力量。诗人寄望于未来:只要民心不死、同仇敌忾,坚持抗争,终会等到故国复兴的那一天,于绝望中透出不屈的信念与希望。
4. 作品点评
《枯树》以精妙比兴咏树寄意,比喻妥帖,情辞痛切却不萎靡,尽显执着爱国情,是南宋遗民诗中借物言志的作品,尾联“倘留心不死”更成传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