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朝代:宋作者:林景熙浏览量:2
qīng
qiū
yǒu
shàng
tíng
gāo
shù
yuè
chū
bái
wēi
fēng
jiǔ
bàn
xǐng
xíng
chuān
穿
luò
xián
zuò
shǔ
liú
yíng
chù
dēng
yuǎn
tīng

译文

清冷的秋天里,我思绪万千,日落时分我还在溪亭徘徊。高高的树木上,初月渐渐泛白,微风吹拂,我的酒意已有一半清醒。我独自在落叶中穿行,闲坐时细数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不知从何处传来渔歌的声音,隔着远处的小洲能看到一盏孤灯。

逐句剖析

"清秋有余思":清冷的秋天里,我思绪万千,

# 余思:怀旧之思。此处指作者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怀旧悲秋”有着本质的不同。

"日暮尚溪亭":日落时分我还在溪亭徘徊。

# 溪亭:临溪水的亭子。,日暮:黄昏。

"高树月初白":高高的树木上,初月渐渐泛白,

"微风酒半醒":微风吹拂,我的酒意已有一半清醒。

"独行穿落叶":我独自在落叶中穿行,

"闲坐数流萤":闲坐时细数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 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萤:荧光。

"何处渔歌起":不知从何处传来渔歌的声音,

"孤灯隔远汀":隔着远处的小洲能看到一盏孤灯。

# 汀:水边平地,小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溪亭》是宋末元初诗人林景熙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首联开篇点题,以“清秋”点明时节,“溪亭”交代地点,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颔联承接首联,借参天高树与拂面微风,既勾勒出清幽的环境,又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与郁积心中的悠悠孤愤;颈联刻画诗人“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的举动,“独行”“闲坐”尽显百无聊赖,“穿落叶”“数流萤”的细微动作,将其内心的愤懑与不平悄然释放;尾联以渔歌打破静谧,惊散诗人的思绪,更添几分凄凉孤寂。全诗融情于景,借助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含蓄地抒发诗人的深沉感慨,余韵悠长,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覆灭后,林景熙深陷亡国剧痛,自此抱节守志,隐遁于故乡白石巷。他誓不仕元,以遗民自居,将满腔悲愤寄寓笔端,常借诗作抒发亡国之恨,寄托对故国的深切眷恋。《溪亭》一诗,正是诗人漫步溪亭、赏览秋景之际,触景生情,借萧瑟之景追忆旧君故国、倾诉家国哀思的泣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清秋日暮,诗人在溪亭的种种见闻和感受,通过对溪边景色的描写,如高树、初月、微风、落叶、流萤等,营造出清幽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感怀世事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清秋的溪亭景色,如“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等,将自己的孤独、感怀之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借景抒发内心的惆怅。情景交融:“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通过“落叶”“流萤”等秋日意象,描绘出诗人独自行走林间、闲坐数萤的生活场景。飘零的落叶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个人命运的漂泊,流萤微弱的光芒则暗示诗人孤独寂寥的处境。而诗人选择在此种情境下打发时光,拒绝出仕异族政权,将高洁的情操与复杂矛盾的心态,巧妙融入对平凡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深化了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点明时令与地点。秋日的黄昏,夕阳西下,暮色渐浓,诗人独自徘徊于溪亭之中,心中思绪万千。一个“余思”,直接点明主旨,将诗人对已然覆灭的故国那绵延不绝、深沉真挚的思念之情和盘托出。颔联“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描绘出一幅清幽孤寂的画面。高大的树木之上,初升的月亮泛着皎洁的白光;微风轻拂,诗人从半醉的状态中渐渐清醒。这半醉半醒之态,正是诗人内心怆然心绪的写照。亡国之痛如影随形,“余思”萦绕心头,难以排遣,无奈之下只能借酒浇愁,期望酒力能够暂时驱散心中的悲愁,然而酒醒之后,愁绪依旧。颈联“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刻画了诗人日常的孤寂生活场景。诗人独自在林间穿行,脚下是簌簌作响的落叶;随后闲坐下来,百无聊赖地数着空中飞舞的流萤。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蕴含深意。诗人本是才华横溢之人,胸怀壮志,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可如今故国沦亡,他宁可选择这般寂寥的生活,也不愿在异族政权中出仕,坚守着自己的气节,流露出其复杂矛盾却又坚定高洁的心境。尾联“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营造出一片凄凉孤寂的意境。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悠的渔歌声,打破了周遭的寂静;远处的汀洲之上,一盏孤灯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渔歌的响起,更添几分清冷孤寂;那远处的孤灯,恰似诗人孤独的身影。此景此情,让诗人顾影自怜,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也使全诗的意境愈发幽远苍茫,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深婉,诗人精心择取“清秋”“落叶”“流萤”“孤灯”等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萧瑟清冷的秋日图景。于字里行间缓缓渗透。其语意含蓄隽永,意境幽远深邃,情韵悠长绵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用渔歌和孤灯来衬托自己凄凉孤寂的心境。不知从何处传来一声声凄婉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望,只有隔着水面的对岸平地上,闪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光。此情此景,使人倍添孤寂,蕴含了诗人对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悲痛之感。全诗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寓寄诗人的感慨馀思,以景传情,情韵深长,颇有特色。

现代黑河学院文学教研室主任杨丽华《宋诗名篇赏析》

#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锡厚《宋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下一篇:宋·苏轼《浣溪沙·伽花彩甚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