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chuāng
xīn
yǒu
cháo
fēng
shì
gǎo
稿
yuè
zhī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林景熙浏览量:3
ǒu
bàn
yún
宿
lǐng
dōng
shān
xuě
hóng
rén
zhǐ
fáng
qiū
shū
què
shān
chuāng
zhàng
běi
fēng

译文

我偶然入山,与闲云为伴,投宿在岭东,四面的山色阴沉,乌云滚滚,将要下雪,我把房里的火炉烧得通红。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

逐句剖析

"偶伴孤云宿岭东":我偶然入山,与闲云为伴,投宿在岭东,

# 伴孤云:以见行踪不定,与世人疏远。

"四山欲雪地炉红":四面的山色阴沉,乌云滚滚,将要下雪,我把房里的火炉烧得通红。

# 地炉:火炕。又称地炕。

"何人一纸防秋疏":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

# 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奏章。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的措施的奏章。

"却与山窗障北风":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是宋末元初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为睹物伤怀,借景抒情。前两句“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描绘出作者在岭东与孤云相伴,四山欲雪、地炉正红的景象,暗示其漂泊孤寂与对故朝灭亡的悲痛。后两句“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通过对曾经重要的防秋奏疏如今却沦为糊窗纸的描写,抒发了对山河破碎的怅恨。运用借景抒情、对比手法,将今昔之感融入其中。全诗含蓄蕴藉,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糊窗这一细节,深刻反映亡国之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由宋末元初的林景熙所写。宋朝灭亡后,林景熙避居山中。一次,他投宿在山民家,看到新糊窗户的纸竟是前朝奏请皇帝防御元蒙秋天入侵的机密奏章。这一景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对宋朝灭亡的悲哀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睹物伤怀的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岭东与孤云为伴,投宿时所见四山欲雪、地炉火红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有一丝温暖的氛围。通过“防秋疏”与糊窗纸这一对比,表达了对宋朝灭亡的沉痛感慨,借生活中偶然见到故朝封事稿被用作糊窗纸的景象,写出了山河破碎、物是人非的悲凉。

2. 写作手法

对比:“四山欲雪地炉红”,时近冬令飞雪的季节,故而有山窗糊纸之举。“欲雪”上应题目中的“新糊”,而又与“炉红”,形成强烈的对比,把外景“四山欲雪”与内景“地炉火红”鲜明地映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景,巧妙地烘托出作者的心境与情感。“偶伴孤云宿岭东”,此句点明作者身处岭东,与孤云相伴。在南宋覆灭后,作者饱尝亡国之痛,他既无力谋划复兴旧朝基业,便选择遁世隐居,坚决不与新朝合作。“偶伴孤云”恰似其忠贞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暗示着他漂泊无依、远离尘世的孤寂处境。“四山欲雪地炉红”则点明时节,时近冬令,大雪将至,这也解释了为何会有山窗糊纸之举。“欲雪”与诗题中的“新糊”相呼应,同时与“炉红”形成鲜明对比。将外面四山将雪的肃杀之景与屋内炉火正红的温暖之象,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这看似能让人安适的小屋中,作者实则心绪难平。作为孤臣孽子,他内心的忠诚与悲戚从未消减,当发现山窗新糊的纸竟是故朝封事稿时,心中的怅恨如潮水般翻涌。前两句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了深沉的伏笔。后两句转为即事抒情。“何人一纸防秋疏?”作者以设问引发读者关注。“防秋”指在秋高马肥之际,北方敌人常趁机进犯,此时需加强边防。这里的“防秋疏”是指抵御元军入侵的机密奏章。如此重要的国家机密文件,昔日未被朝廷重视采用,如今竟沦落为糊窗纸。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朝廷的昏聩与衰败,也预示着国家难以长久。“却与山窗障北风”一句寓意深远。表面上作者语气平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悲愤与感慨。正如注家所评:“此诗之精妙在于‘防秋疏’‘障北风’六字,若非情思精巧,难以达到如此境界。而感慨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诗人内心满溢怨愤,却并未径直宣泄,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精心勾勒景致、细腻铺陈叙事,于字里行间巧妙暗藏情感线索。以含蓄内敛之笔调,将深沉感慨包裹于景物与事件之中,恰似幽泉潜流,虽不见其形,却能让人真切感知其涌动之势。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极为丰赡,既有悱恻缠绵的亡国之悲,如泣如诉,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又不乏悲壮慷慨的家国浩叹,振聋发聩,激荡起深沉的历史喟叹。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彼此映衬,共同铸就了诗歌独特而动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周密《清平乐·横玉亭秋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