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荒馆月笼秋":在荒凉的客馆中从梦中醒来,只见秋月惨淡,笼罩着四周,
# 荒馆:荒凉的旅馆。,梦回:从梦中醒来。
"何处砧声唤客愁":不知哪里传来的捣衣声,唤起了心中的悲愁。
# 砧:捣衣石。
"深夜无风莲叶响":深夜里没有风但莲叶沙沙作响,
"水寒更有未眠鸥":冰冷的水中,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
# 未眠鸥:在荷叶中未眠而辗转反侧的鸥鸟。
南宋诗人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学者称霁山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上舍释褐。初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其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代表作品有《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梦回》《古松》等。著有文集《白石稿》10卷、诗集《白石樵唱》6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异乡忧愁诗。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梦醒后的场景,而第三句和最后一句则细腻地勾勒出秋夜的孤寂景象。其成功之处在于并未直接描写梦境,但梦的意境却隐含于诗中;也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却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诗人以这种巧妙的笔法,生动地展现了梦境以及大梦初醒时的精神状态,深刻地表达了家国破灭后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梦回荒馆月笼秋”中的“梦回”是虚写,而“荒馆月笼秋”则是实写,虚实相生,使情感更加深沉。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表现了梦境的短暂和虚幻,又突出了现实的孤独与凄凉。以景衬情:“梦回荒馆月笼秋”中,清冷的秋月和荒凉的客舍衬托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则通过未眠的鸥鸟来隐喻诗人内心的辗转反侧。
3. 分段赏析
“梦回荒馆月笼秋”,开篇便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秋夜的异乡客舍。梦醒之后,诗人看到的是一轮清冷的秋月,笼罩着荒凉的客舍,这种景象愈发凸显了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凄凉。此时,四野一片寂静,唯有两种声音闯入诗人的耳中,引发他无尽的感慨。“何处砧声唤客愁”,远处传来的阵阵捣衣声,触动了游子的心弦。俗话说“寒士悲秋”,而诗人作为亡国遗民和他乡游子,早已愁肠百结。国破家亡的痛苦,加上秋夜的清冷,本就令人愁绪满怀,此时听到捣衣声,更是让诗人的愁绪倍增。这“愁”并非简单的秋思或乡愁,而是蕴含着家国沦亡的沧桑之感。“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这是诗人梦醒后听到的第二种声音。这两句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深夜无风,莲叶却发出声响,原因是有未眠的鸥鸟在枯荷中辗转。从字面上看,这两句是在写景,但实际上,诗人是以“未眠鸥”自比,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与辗转反侧。鸥鸟在秋夜的寒水中难以安眠,正如诗人在冷寂的客舍中难以入睡。诗人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寄托在“未眠鸥”身上,虽通篇写景,但字里行间却满是情感。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孤寂的秋夜景色为背景,与诗人内心的悲愁心境相互映衬。诗人虽着重描写景物,但情感却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堪称抒情诗中的佳作。
# 作者借写景以抒倩,将水笼荒馆,秋夜捣衣声,寒水中不眠的鸥鸟,以及诗人未写、而读者可想到的他梦中的情景和自己的心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可谓“处处景语皆情语”,既深隐不露地抒写了自己难于直言之情,又不致因此而招致政治上的麻烦。此诗不愧为智者之佳构。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道英《赏诗词增智慧》
上一篇:宋·彭耜《喜迁莺·吾家何处》
下一篇:宋·刘克庄《北来人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