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缺西南江面清":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
# 清:原作晴,据须溪本、四库本改。,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动。
# 小滩:喻纤云。,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墙头语鹊衣犹湿":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
#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语鹊:喳喳叫的鸟鹊。
"楼外残雷气未平":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
#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尽取微凉供稳睡":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
# 稳睡:安稳入睡。,供:提供。
"急搜奇句报新晴":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 报:回报,报答。
"今宵绝胜无人共":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
#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须溪本、四库本作胜绝。
"卧看星河尽意明":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 尽意:尽情。,星河:天上的银河。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写作手法
比喻:“纤云不动小滩横”,将静止的纤云比作横着的小滩,形象地描绘出云的形态,使画面更加生动可感。拟人:“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语”赋予喜鹊人的行为,仿佛喜鹊在交流;“气未平”赋予残雷人的情绪,生动地写出雨后鹊与雷的状态,增添诗歌的趣味性。白描:“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运用了白描手法。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雨过天晴后天西南方向天空似有残缺,江面清澈,天空中纤细的云朵静止不动,如同江中小滩的画面。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细致的修饰,却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初晴时天空与江面的独特景象,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这一清朗开阔之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对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这两句诗巧妙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鲜明的声音对比。同时,这两句还蕴含着动静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与状态和谐一致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巧妙的对比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雨过天晴时独特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变,还在对比中蕴含着诗人细腻的情感。清脆的鹊语传达出雨后的清新与欢快,而低沉的残雷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丝凝重与深沉,诗人借这两种声音的对比,将自己对雨后初晴景色复杂而微妙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且耐人寻味。
2. 分段赏析
首联“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天缺西南”描绘出西南方天空露出湛蓝,点明“晴”意。“江面清”并非实指江面,而是以江南清平湛蓝之色,巧妙比喻西南方天空的晴明。“纤云不动”刻画白云静止之态,“小滩横”紧承“江面清”,将那一抹云比作横于江面的小滩。此联前四字以白描勾勒实景,后三字借比喻加以润色,两个比喻相互呼应,让景色融合为一体,构成一幅逼真生动、色彩鲜明且富有立体感的画面。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因鹊鸣,诗人视线从仰视自然转为平视,描写也从以形为主过渡到以声为主。“犹湿”既体现雨后初晴的状态,又展现出鹊活泼可爱的情态。下句随着“残雷”的低沉声响,描写兼顾形声,转而侧重写声。“气未平”生动地表现出雷声似乎不甘就此消逝。此联赋予鹊“语”与“衣”,给予雷“残”与“气”,运用拟人手法,使诗句充满生机活力。清脆的鹊语和低沉的残雷相互对比,却又和谐统一,共同奏响雨晴时大自然的美妙乐章。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雨后的丝丝凉意让人萌生睡意,而初晴之景又触动诗人的诗情,且诗情更为强烈。“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有修饰成分的词语,让这两句记事之语具体可感。“供”字凸显自然对人的馈赠,“报”字则体现人对自然的回应,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依旧在叙事,却事中有景、景中含情。这里没有杜牧诗句中的孤寂落寞,而是充满兴致。“尽意”二字,不仅描绘出星河的澄澈明亮,更赋予星河生命,仿佛它也在尽情闪耀,以回报雨后的清新初晴。
3. 作品点评
纵观整首诗,诗人敏锐地抓住了雨后初霁那自然景色瞬息万变的刹那。以初晴的天空、悠然的白云、喧闹的鹊啼、隐隐的雷声,构建起一幅层次丰富、视角多元且气势不凡的瑰丽图景。诗里虽未直接提及一个“情”字,然而那份欣喜之情,早已从写景与叙事的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整首诗格调清新又不失雄浑,充满奇妙意趣,令人回味。
# 陈简斋诗以趣胜,不知正其着魔处,然俊气自不可掩。如《雨晴》诗:“墙头雨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末平。”
清诗词评论家贺裳《徽宗朝诗歌研究》
# 在陈与义许多抒写日常生活睛怀的诗篇中,常常可以看到既新颖精巧,又显得自然清丽的特点。
不详作家鹏鸣
# 经历了北宋灭亡后,陈与义的诗学习杜甫,转变为风格雄浑沉郁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雨晴》是他前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征。
不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齐平《宋元文学名作欣赏》
上一篇:宋·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