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huái
jué
sān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liǎng
àn
zhōu
chuán
bèi
chí
hén
jiāo
shè
nán
wéi
zhǐ
ōu
guǎn
běi
nán
lái
zài
fēi

译文

淮河两岸舟船相背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逐句剖析

"两岸舟船各背驰":淮河两岸舟船相背而驰,

# 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行驶。,两岸:淮河两岸。

"波痕交涉亦难为":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 难为:难以做到。为:做。,交涉:接触。

"只余鸥鹭无拘管":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

# 拘管:拘束、管束。,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北去南来自在飞":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组诗作品中的第三首,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水波痕迹不相交涉;后两句将视线投向自由自在的鸥鹭,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此诗采取虚实相生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和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淳熙十六年冬十二月,朔风凛冽,寒意侵人。彼时,金人遣使南下,前来南宋庆贺新岁。杨万里临危受命,肩负起护送金使北返的使命。一路行来,霜雪满途。当他抵达淮河之畔——这片昔日北宋的繁华腹地,如今却沦为宋金两国分野的边界之地时,万千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目睹眼前破碎山河,南北分治的凄凉景象,他内心的感慨难以自抑,遂挥毫泼墨,赋诗以寄托满腔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作者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也难交涉,只余鸥鹭可以在南北之间自在无拘管地飞翔。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和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作者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诗的前两句“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后两句“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4. 作品点评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既有“波痕交涉亦难为”的感喟;也有“北去南来自在飞”的向往。全诗寓悲愤于和婉,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语言平易自然,时用口语。这些都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诗人运用虚实结合之法,以两岸舟船背驰、波痕交涉为难的实景,与鸥鹭自在飞翔的虚景相对比,形成鲜明反差。通过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语言简洁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下一篇:宋·刘子翚《霖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