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duàn
yún
·
·
miào
qīng
zhàng

朝代:唐作者:李珣浏览量:1
miào
qīng
zhàng
xíng
gōng
zhěn
liú
shuǐ
shēng
shān
suǒ
zhuāng
lóu
wǎng
shì
yōu
yōu
yún
zhāo
hái
yān
huā
chūn
qiū
yuán
jìn
zhōu
xíng
duō
chóu

译文

神女的祠庙依傍着十二峰,楚王的细腰宫依旧枕着碧绿的江流。潺潺流水和暖暖翠岚环绕着昔日宫妃的寝楼,悠悠往事真叫人感慨万千。巫山从早到晚雨迷云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般流逝。何必要猿啼声声传向孤舟。远行的旅客自有许多忧愁。

逐句剖析

"古庙依青嶂":神女的祠庙依傍着十二峰,

# 青嶂:即十二峰。嶂:形势高险象屏障的山峰。,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青嶂:草木丛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行宫枕碧流":楚王的细腰宫依旧枕着碧绿的江流。

# 枕碧流:意为行宫临水而建。,行宫:京城以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此处指楚细腰宫遗址。

"水声山色锁妆楼":潺潺流水和暖暖翠岚环绕着昔日宫妃的寝楼,

# 妆楼:寝楼,指细腰宫中宫妃所居。

"往事思悠悠":悠悠往事真叫人感慨万千。

"云雨朝还暮":巫山从早到晚雨迷云轻,

# 云雨:指宋玉《高唐赋序》楚怀王梦中幽会巫山神女之事。

"烟花春复秋":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般流逝。

# 烟花:泛指自然界艳丽的景物。

"啼猿何必近孤舟":何必要猿啼声声传向孤舟。

# 啼猿:巫峡多猿,猿声凄厉如啼。

"行客自多愁":远行的旅客自有许多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是五代词人李珣所作的一首咏史词。该词通过古庙青嶂,行宫妆楼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的感慨。这首词上片写望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一种幽深孤寂的气氛,自然而然地引发愁思;下片写舟中所感,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凄迷,情思低回留连。全词表现出岁月流逝、世事变幻和“行客自多愁”的个人身世之感,将吊古与伤今之情结合在一起,以沉郁真挚的感情和曲折蕴藉的笔调抒发出深沉的今昔兴亡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时期花间派词人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家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祖先为波斯人。仕前蜀,蜀亡不仕。李珣是“花间派”词人,其词风清婉明丽,较少雕饰,多写闺情离愁和南方风物。主要作品有《渔歌子·荻花秋》《南乡子·乘彩舫》《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等。他通医理,著有《海药本草》,记录南方药草一百多种,为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用,今人有辑本。《花间集》《尊前集》存其词五十多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组词创作于前蜀覆灭(925年)后的漂泊时期。词人以扁舟溯流三峡,在巫山十二峰与细腰宫遗址的时空折叠中,重构楚襄王与神女的对话场域——既是对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文学回应,更是对前蜀王朝"细腰宫里醉西施"式奢靡的史鉴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词。通过对古庙青嶂,行宫妆楼等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古庙”二句,写古庙和行宫所处环境。“水声山色锁妆楼”句中所写“妆楼”,用一“锁”字,烘托出一种幽深孤寂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青山绿水,景色秀美,若有人常伴是一美事,然独处山水,无人作陪,自然引发愁思。双关:“云雨”“烟花”既以自然之景喻岁月无情,匆匆流逝。又暗示昔日云雨之梦,烟花之景与时俱逝。语意双关,愁思萦绕。以景结情:结句“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词人抒发了自己的感受:行客至此,不必猿啼已自多愁,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凄迷,情思低回留连。

3. 分段赏析

上阕“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起笔以工整对仗勾勒出巫山双峰并峙的壮阔图景:古庙依山,暗合楚王台遗址的荒芜;行宫临水,呼应神女瑶姬传说的缥缈。青嶂碧流的永恒与古迹的沧桑形成对照,奠定全词苍茫基调。“依”“枕”二字赋予山水人格化特征,仿佛自然景物主动承载着历史记忆。“水声山色锁妆楼”,“锁”字是词眼,流水轰鸣如锁链铿锵,山色苍翠似帷幕低垂,将废弃的楚王行宫妆楼幽闭于时空裂隙中。这座妆楼曾是神女朝云暮雨的见证,而今却被自然之力封存,暗示繁华终归于寂灭的宿命。“往事思悠悠”收束上阕,以虚笔点破时空帷幕。词人驻足古迹,听水观山之际,历史烟云与个人感怀交织成绵长的“悠悠”之思。此处“往事”既是神女传说,亦暗含对唐王朝盛衰的隐喻。​​下阕“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化用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典故,却以“朝还暮”“春复秋”的循环句式解构神话的浪漫。云雨朝暮变幻、烟花春秋轮回,看似写自然时序,实则暗讽楚王台歌舞升平的短暂——纵有云雨欢会、烟花绚烂,终将在时光长河中褪色为苍茫往事。“啼猿何必近孤舟”转写现实场景:巫峡猿啼本属自然现象,词人却诘问“何必”惊扰孤舟。此处“猿声”既是实景,亦为悲情载体——巴蜀猿啼自古被视为凄凉之音,暗合行客心境。而“孤舟”意象更强化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与上阕“古庙”“行宫”的凝固时空形成动态呼应。“行客自多愁”,结句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收束全篇。表面写旅人触景生愁,实则暗含对历史兴亡的哲学思考:古往今来,多少行客在时空流转中徒增悲慨?“自多愁”三字将个体愁绪升华为人类面对永恒自然时的普遍困境。

4. 作品点评

全词表现出岁月流逝,世事变幻和“行客自多愁”的个人身世之感,以苍茫时空为经纬,在历史断层与个人命运的交汇处,编织出一曲超越个人情感的兴亡绝唱。吊古的同时伤今,感情沉郁真挚、笔调曲折蕴藉,抒发出深沉的今昔兴亡之感,完全摆脱了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啼猿二语,语浅情深。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猿啼乎!

清陈廷焯《云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下一篇:唐·杜甫《蒹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