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cháng
g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崔颢浏览量:1
jūn
jiā
chù
zhù
qiè
zhù
zài
héng
táng
tíng
chuán
zàn
jiè
wèn
huò
kǒng
shì
tóng
xiāng
jiā
lín
jiǔ
jiāng
shuǐ
lái
jiǔ
jiāng
tóng
shì
cháng
gān
rén
shēng
xiǎo
xiāng
shí
xià
zhǔ
duō
fēng
làng
lián
zhōu
jiàn
jué
néng
xiāng
dài
cháo
guī
sān
jiāng
cháo
shuǐ
fēng
làng
yǒng
yóu
lái
huā
xìng
qīng
wèi
lián
zhōu
zhòng

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下渚的风浪很多,采莲的船只渐渐少了。怎么能够不等待,自己独自迎着潮水归去呢。三江五湖潮水很急,江湖上风浪常起。女子轻如花朵,不要怕莲舟过重而不能弄潮。

逐句剖析

"君家何处住":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妾住在横塘":我家住在横塘一带。

# 横塘:堤塘名。在今南京市西南。,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停船暂借问":停船我来打听一下,

# 借问:请问,向人询问。,暂:暂且、姑且。,船:一作“舟”。

"或恐是同乡":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 或恐:也许。恐:一作“可”。

"家临九江水":我家就临靠着九江,

#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临:靠近。

"来去九江侧":来去都在九江边上。

"同是长干人":我们同是长干的人,

# 长干:地名,在今江苏江宁县。

"生小不相识":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 生小:从小。一作“自小”。

"下渚多风浪":下渚的风浪很多,

# 下渚:下游水中小洲。下:一作“北”。

"莲舟渐觉稀":采莲的船只渐渐少了。

# 稀:稀少。,渐觉:一作“欲暂”。,莲舟:采莲的船。

"那能不相待":怎么能够不等待,

"独自逆潮归":自己独自迎着潮水归去呢。

# 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三江潮水急":三江五湖潮水很急,

"五湖风浪涌":江湖上风浪常起。

"由来花性轻":女子轻如花朵,

# 花性:以莲花喻女人,指其性格轻柔。

"莫畏莲舟重":不要怕莲舟过重而不能弄潮。

# 莲舟:谐音怜周。爱怜周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唐代诗人崔颢的一组乐府诗,以男女对话形式描绘了江南水乡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偶遇相恋的情景。全诗继承南朝乐府民歌遗风,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含蓄,通过白描手法截取生活片段,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第一首女子主动询问“君家何处住”,第二首男子答以“同是长干人”,通过“停舟借问”“自小不相识”等简洁对话,既流露漂泊者的孤寂,又暗含相逢恨晚的欣喜。延续情节,第三首女子邀约“那能不相待”,第四首男子则以“由来花性轻”委婉回应,既体现江湖风浪的凶险,又暗含对轻浮风气的含蓄批判,比喻巧妙而意蕴深长。全诗融合汉乐府叙事性与吴声西曲抒情性,以“声态并作”的素描手法,将人物音容笑貌与内心活动刻画得鲜活灵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崔颢的组诗《长干曲四首》收录于《全唐诗》第一百三十卷,该组诗沿用南朝乐府旧题“杂曲古辞”中的“长干曲”为题。关于这组诗的具体创作年代,目前尚无确凿文献可考,历代学者说法不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乐府诗,也是一组爱情诗。通过女子与陌生男子的舟中偶遇与对话,以“同乡”之问切入,展现漂泊者的孤寂与隐秘的情愫,既描绘了长干里一带的水乡生活图景,又暗含对轻浮世风的讽喻,在质朴的问答与场景白描中,展示了江湖风险与人性纯真。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人物与场景。如第一首,女子行舟时听见邻船男子说话,开口就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报“妾住在横塘”,再补一句“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没有铺陈环境,没有形容容貌,只用“妾”“君”两个称呼、“停舟”的动作,就把两人隔船相遇的画面摊开在眼前——你能想象女子探出身子,听见熟悉的乡音,急着搭话的模样。这种“不渲染、不铺垫,直接切场景”的写法,像极了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对话,真实得能让人听见水声和桨声。反衬:第一首女子主动搭话,第二首男子便接话“家临九江水”“同是长干人”,把“或恐同乡”的猜测落实;第三首女子更进一步,邀约“独自逆潮归”,第四首男子则委婉回应“由来花性轻”。这种一来一往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映衬,女子的急切与男子的沉稳,少女的天真与男子的谨慎,彼此对照,人物性格更鲜明了。还有“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句,用“同乡”的缘分映衬“从小没见过”的遗憾,越说遗憾,越显得此刻相遇的珍贵,情感更有层次。比喻:第四首末句“由来花性轻”,表面是说莲花轻飘,实际是拿花比喻女子的性情,看似活泼主动,实则心思细腻。这一比喻把女子想亲近又怕唐突的心理,用“花轻”轻轻带过,余味悠长。双关:第三首女子说“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表面是说“浪大船少,我怎么能不等你一起走”,实际是借着“同船”的机会,隐晦表达想和男子相伴的心意;第四首男子说“莫畏莲舟重”,表面劝“别怕船载得重”,实则可能暗指“你的心思别太明显”。这种“话里有话”的双关,让对话多了层朦胧的趣味,既符合民歌的天真,又避免了直白的艳俗,显得更雅致。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的构思很巧妙。有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划船时听到邻船男子的声音,就天真地问了一句:“你是和我同乡的吗?”就这么简单的情节,作者只用了“妾住在横塘”五个字,就让女主角自己说出了性别和住处;又用“停舟”两个字,点出这是在水上偶然遇见;再用一个“君”字,说明对方是男性。前面那些需要铺垫的背景,作者用这种简练的手法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直接让女主角开口说话,仿佛读者能直接看到她站在面前,听着她的声音,完全不会觉得混乱。从写作技巧看,这首诗把声音和场景结合得很好,该有的细节都涵盖了,该省的地方都省去了,既简洁又精致。而且,作者没用太多描述,只在二十字里通过说话的语气,就把女主角的样子、声音和情感都写活了。不像杜牧写“娉娉袅袅十三余”那样具体,也不像李商隐写“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那样点明年龄。他是让女主角问完话,不等对方回答,就急着说“妾住在横塘”,这样反而自然地从她天真的口气里透露出年纪。男主角还没开口,姑娘为什么会觉得“可能是同乡”?还不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乡音的话?这里作者又省略了“因为听到声音才发问”的细节,这种没写出来的部分,叫“不写之写”。这首诗还体现了女主角的孤独。她听到乡音就急着停船询问,能看出她远离家乡,在水上漂泊,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所以在他乡听到熟悉的口音,哪怕错当故乡音,也觉得特别亲切。作者不仅写出了她的样子和声音,还深入刻画了她的性格和内心。这首诗的语言很朴素自然,像民歌一样。民歌里本来就有男女对唱的传统,《乐府诗集》里叫“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是姑娘先唱,第二首就是男子的回应了。“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在水上漂泊的人,不然也不会和姑娘偶然相遇。这里先点出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则彻底应了姑娘“可能是同乡”的猜测——原来两人都来自建康(现在的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让两人的关联更紧密了。这三句是男子直截了当的回答。最后只剩五个字,该怎么写?如果用“今天真幸运认识你”这种话结尾,就太普通了。作者笔锋一转,把意思反过来:与其说今天有幸认识,不如说可惜以前没机会认识。“自小不相识”这五个字,表面是遗憾小时候没一起长大,实际上是更突出现在相遇的珍贵。越觉得过去可惜,越显得现在这次相遇难得。这一笔转折很有感染力。前两首诗里,女主角的情感只到“可能是同乡”,男主角的回应也只到“从小不认识”。这种含蓄自然,是抒情诗里很好的境界。第三首应该是女子再次对男子说话。诗里说,女子不在意船家青年拘谨的态度,还主动邀请他一起逆着潮水回家。和第一首比,她对男子的喜欢更明显了。南方的民歌里常有男女用停船一起走、采莲同归来表达爱意的,比如南齐谢朓模仿民歌写的《江上曲》:“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就是这类意思的集中体现,但比崔颢的诗直白。崔颢这首诗只用了民歌里常见的“莲”和“怜”(谐音)的手法,用“莲舟相待”“逆潮同归”暗指愿意相许、同走远方,表达更含蓄。诗里还呼应了《长干曲》古辞里“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的意思,但古辞里的女子故意显示自己驾船厉害,崔颢的诗里没有这种泼辣,而是重点写她担心江上浪多船少,以此作为邀请的理由。和第一首联系起来看,崔颢笔下的女子更温柔聪明。她虽然大胆邀请,但始终没直接表白。要是不看第四首,她的邀请也可以理解为同乡之间约着一起迎潮走的普通请求。从古辞的角度想,可能是她关心青年,用自己的驾船经验陪他应对风浪;也可能是看天晚了,莲舟少了,希望男子陪她回去。作者的目的正在这儿——诗的意思含蓄,情感真诚,既避免了南朝民歌和文人模仿作品中常见的艳情,又最大程度还原了民间男女交往时天真健康的情感。第四首应该是青年对女子邀请的回答。前两句说三江五湖的潮水急、风浪大,言外之意是经常在江湖上跑的人早就习惯了,不怕风浪。这是回应女子说的“下渚多风浪”。不管女子是关心他,还是希望他陪自己弄潮,这话都让她的理由站不住脚了。否定了迎潮同归的必要后,船家用花来比喻女子,表面说她轻得像花,不用担心莲舟太重;实际上是说她心思像花一样轻浮,没明确回答要不要同归。要是把“莫畏莲舟重”理解成“我上你的船会加重重量”,那就是句玩笑话,就算这么理解,也能看出青年对水上女子常有的轻浮有疑虑。和第二首比,青年的稳重性格在这首里更明显了。

4. 作品点评

这组乐府诗充分彰显出乐府“风人”的特质。截取生活片段,继承汉乐府叙事传统,同时融入南朝民歌的对白特点,不着痕迹地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描绘生活场景,在保留民歌自然明快风格的基础上,营造出别样的意趣,成为盛唐时期具乐府神韵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蕴藉风流。

明顾璘《批点唐音》

# 钟云:急口遥问语,觉一字未添。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

# 绝无深意,而神采郁然。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次句不待答,亦不待问,而竟自述,想见情急。

清黄生、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一问一答,婉款真朴,居然乐府古制。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首作问词,却于第三句倒点出“问”字,第四句醒出所以问之故,用笔有法。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望远杳然,偶闻船上土音,遂直问之曰:“君家何处住耶?”问者急,答者缓,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横塘也,闻君语音似横塘,暂停借问,恐是同乡亦未可知。”盖惟同乡知同乡,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为耶?直述问语,不添一字,写来绝痴绝真。用笔之妙,如环无端,心事无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间遇之。

清刘宏煦、李德举《唐诗真趣编》

# 只写相问语,其情自见。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颢素善情诗,此篇亦足乐府体。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宛是情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口:此与前篇含情宛委,齿颊如画。杨慎曰:不惊不喜正自佳。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首作答同。二首问答,如《郑风》之士女秉简,而无赠芍相谑之事。沈归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刘云:其诗皆不用思致,而流丽畅情,固宜太白之所爱敬。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长千行》三首,妙在无意有意、有意无意,正使长言说破,反不及此。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吴敬夫云:于直叙中见其蕴藉,若一往而无余意可思者,不可与言诗也。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字字入耳穿心,真是老江湖语。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长干之俗,以舟为家,以贩为事。此商妇独保,求亲他舟之估客,故述己之思,问彼之居,且以同乡为幸也。前二章互为问答,末章则相邀之词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第一首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第二首承上首同乡之意,言生小同住长干,惜竹马青梅,相逄恨晚。第三首写临别余情,日暮风多,深恐其迎潮独返,相送殷勤。柔情绮思,视崔国辅《采莲曲》但言“并着莲舟”,更饶情致。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玉遮曰:忽问“君家”,随说自己,下“借问”、“恐是”俱足上二句意,情思无穷。

葛兆光《唐诗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下一篇:唐·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