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何处住":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妾住在横塘":我家住在横塘一带。
# 横塘:堤塘名。在今南京市西南。,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停船暂借问":停船我来打听一下,
# 借问:请问,向人询问。,暂:暂且、姑且。,船:一作“舟”。
"或恐是同乡":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 或恐:也许。恐:一作“可”。
"家临九江水":我家就临靠着九江,
#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临:靠近。
"来去九江侧":来去都在九江边上。
"同是长干人":我们同是长干的人,
# 长干:地名,在今江苏江宁县。
"生小不相识":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 生小:从小。一作“自小”。
"下渚多风浪":下渚的风浪很多,
# 下渚:下游水中小洲。下:一作“北”。
"莲舟渐觉稀":采莲的船只渐渐少了。
# 稀:稀少。,渐觉:一作“欲暂”。,莲舟:采莲的船。
"那能不相待":怎么能够不等待,
"独自逆潮归":自己独自迎着潮水归去呢。
# 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三江潮水急":三江五湖潮水很急,
"五湖风浪涌":江湖上风浪常起。
"由来花性轻":女子轻如花朵,
# 花性:以莲花喻女人,指其性格轻柔。
"莫畏莲舟重":不要怕莲舟过重而不能弄潮。
# 莲舟:谐音怜周。爱怜周至。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乐府诗,也是一组爱情诗。通过女子与陌生男子的舟中偶遇与对话,以“同乡”之问切入,展现漂泊者的孤寂与隐秘的情愫,既描绘了长干里一带的水乡生活图景,又暗含对轻浮世风的讽喻,在质朴的问答与场景白描中,展示了江湖风险与人性纯真。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人物与场景。如第一首,女子行舟时听见邻船男子说话,开口就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报“妾住在横塘”,再补一句“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没有铺陈环境,没有形容容貌,只用“妾”“君”两个称呼、“停舟”的动作,就把两人隔船相遇的画面摊开在眼前——你能想象女子探出身子,听见熟悉的乡音,急着搭话的模样。这种“不渲染、不铺垫,直接切场景”的写法,像极了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对话,真实得能让人听见水声和桨声。反衬:第一首女子主动搭话,第二首男子便接话“家临九江水”“同是长干人”,把“或恐同乡”的猜测落实;第三首女子更进一步,邀约“独自逆潮归”,第四首男子则委婉回应“由来花性轻”。这种一来一往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映衬,女子的急切与男子的沉稳,少女的天真与男子的谨慎,彼此对照,人物性格更鲜明了。还有“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句,用“同乡”的缘分映衬“从小没见过”的遗憾,越说遗憾,越显得此刻相遇的珍贵,情感更有层次。比喻:第四首末句“由来花性轻”,表面是说莲花轻飘,实际是拿花比喻女子的性情,看似活泼主动,实则心思细腻。这一比喻把女子想亲近又怕唐突的心理,用“花轻”轻轻带过,余味悠长。双关:第三首女子说“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表面是说“浪大船少,我怎么能不等你一起走”,实际是借着“同船”的机会,隐晦表达想和男子相伴的心意;第四首男子说“莫畏莲舟重”,表面劝“别怕船载得重”,实则可能暗指“你的心思别太明显”。这种“话里有话”的双关,让对话多了层朦胧的趣味,既符合民歌的天真,又避免了直白的艳俗,显得更雅致。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的构思很巧妙。有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划船时听到邻船男子的声音,就天真地问了一句:“你是和我同乡的吗?”就这么简单的情节,作者只用了“妾住在横塘”五个字,就让女主角自己说出了性别和住处;又用“停舟”两个字,点出这是在水上偶然遇见;再用一个“君”字,说明对方是男性。前面那些需要铺垫的背景,作者用这种简练的手法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直接让女主角开口说话,仿佛读者能直接看到她站在面前,听着她的声音,完全不会觉得混乱。从写作技巧看,这首诗把声音和场景结合得很好,该有的细节都涵盖了,该省的地方都省去了,既简洁又精致。而且,作者没用太多描述,只在二十字里通过说话的语气,就把女主角的样子、声音和情感都写活了。不像杜牧写“娉娉袅袅十三余”那样具体,也不像李商隐写“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那样点明年龄。他是让女主角问完话,不等对方回答,就急着说“妾住在横塘”,这样反而自然地从她天真的口气里透露出年纪。男主角还没开口,姑娘为什么会觉得“可能是同乡”?还不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乡音的话?这里作者又省略了“因为听到声音才发问”的细节,这种没写出来的部分,叫“不写之写”。这首诗还体现了女主角的孤独。她听到乡音就急着停船询问,能看出她远离家乡,在水上漂泊,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所以在他乡听到熟悉的口音,哪怕错当故乡音,也觉得特别亲切。作者不仅写出了她的样子和声音,还深入刻画了她的性格和内心。这首诗的语言很朴素自然,像民歌一样。民歌里本来就有男女对唱的传统,《乐府诗集》里叫“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是姑娘先唱,第二首就是男子的回应了。“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在水上漂泊的人,不然也不会和姑娘偶然相遇。这里先点出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则彻底应了姑娘“可能是同乡”的猜测——原来两人都来自建康(现在的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让两人的关联更紧密了。这三句是男子直截了当的回答。最后只剩五个字,该怎么写?如果用“今天真幸运认识你”这种话结尾,就太普通了。作者笔锋一转,把意思反过来:与其说今天有幸认识,不如说可惜以前没机会认识。“自小不相识”这五个字,表面是遗憾小时候没一起长大,实际上是更突出现在相遇的珍贵。越觉得过去可惜,越显得现在这次相遇难得。这一笔转折很有感染力。前两首诗里,女主角的情感只到“可能是同乡”,男主角的回应也只到“从小不认识”。这种含蓄自然,是抒情诗里很好的境界。第三首应该是女子再次对男子说话。诗里说,女子不在意船家青年拘谨的态度,还主动邀请他一起逆着潮水回家。和第一首比,她对男子的喜欢更明显了。南方的民歌里常有男女用停船一起走、采莲同归来表达爱意的,比如南齐谢朓模仿民歌写的《江上曲》:“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就是这类意思的集中体现,但比崔颢的诗直白。崔颢这首诗只用了民歌里常见的“莲”和“怜”(谐音)的手法,用“莲舟相待”“逆潮同归”暗指愿意相许、同走远方,表达更含蓄。诗里还呼应了《长干曲》古辞里“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的意思,但古辞里的女子故意显示自己驾船厉害,崔颢的诗里没有这种泼辣,而是重点写她担心江上浪多船少,以此作为邀请的理由。和第一首联系起来看,崔颢笔下的女子更温柔聪明。她虽然大胆邀请,但始终没直接表白。要是不看第四首,她的邀请也可以理解为同乡之间约着一起迎潮走的普通请求。从古辞的角度想,可能是她关心青年,用自己的驾船经验陪他应对风浪;也可能是看天晚了,莲舟少了,希望男子陪她回去。作者的目的正在这儿——诗的意思含蓄,情感真诚,既避免了南朝民歌和文人模仿作品中常见的艳情,又最大程度还原了民间男女交往时天真健康的情感。第四首应该是青年对女子邀请的回答。前两句说三江五湖的潮水急、风浪大,言外之意是经常在江湖上跑的人早就习惯了,不怕风浪。这是回应女子说的“下渚多风浪”。不管女子是关心他,还是希望他陪自己弄潮,这话都让她的理由站不住脚了。否定了迎潮同归的必要后,船家用花来比喻女子,表面说她轻得像花,不用担心莲舟太重;实际上是说她心思像花一样轻浮,没明确回答要不要同归。要是把“莫畏莲舟重”理解成“我上你的船会加重重量”,那就是句玩笑话,就算这么理解,也能看出青年对水上女子常有的轻浮有疑虑。和第二首比,青年的稳重性格在这首里更明显了。
4. 作品点评
这组乐府诗充分彰显出乐府“风人”的特质。截取生活片段,继承汉乐府叙事传统,同时融入南朝民歌的对白特点,不着痕迹地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描绘生活场景,在保留民歌自然明快风格的基础上,营造出别样的意趣,成为盛唐时期具乐府神韵的诗作。
# 蕴藉风流。
明顾璘《批点唐音》
# 钟云:急口遥问语,觉一字未添。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
# 绝无深意,而神采郁然。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次句不待答,亦不待问,而竟自述,想见情急。
清黄生、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一问一答,婉款真朴,居然乐府古制。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首作问词,却于第三句倒点出“问”字,第四句醒出所以问之故,用笔有法。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望远杳然,偶闻船上土音,遂直问之曰:“君家何处住耶?”问者急,答者缓,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横塘也,闻君语音似横塘,暂停借问,恐是同乡亦未可知。”盖惟同乡知同乡,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为耶?直述问语,不添一字,写来绝痴绝真。用笔之妙,如环无端,心事无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间遇之。
清刘宏煦、李德举《唐诗真趣编》
# 只写相问语,其情自见。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颢素善情诗,此篇亦足乐府体。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宛是情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口:此与前篇含情宛委,齿颊如画。杨慎曰:不惊不喜正自佳。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首作答同。二首问答,如《郑风》之士女秉简,而无赠芍相谑之事。沈归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刘云:其诗皆不用思致,而流丽畅情,固宜太白之所爱敬。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长千行》三首,妙在无意有意、有意无意,正使长言说破,反不及此。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吴敬夫云:于直叙中见其蕴藉,若一往而无余意可思者,不可与言诗也。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字字入耳穿心,真是老江湖语。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长干之俗,以舟为家,以贩为事。此商妇独保,求亲他舟之估客,故述己之思,问彼之居,且以同乡为幸也。前二章互为问答,末章则相邀之词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第一首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第二首承上首同乡之意,言生小同住长干,惜竹马青梅,相逄恨晚。第三首写临别余情,日暮风多,深恐其迎潮独返,相送殷勤。柔情绮思,视崔国辅《采莲曲》但言“并着莲舟”,更饶情致。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玉遮曰:忽问“君家”,随说自己,下“借问”、“恐是”俱足上二句意,情思无穷。
葛兆光《唐诗选注》
上一篇:唐·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