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3
hǎi
zhāng
wàng
suì
fēng
huā
wàn
huā
tóng
xiāng
fēn
tiān
shēng
chéng
yìng
yīn
yáng
zhōng
qǐng
qǐng
máng
yáo
yuè
ráng
ráng
sǎn
chǔ
西
fēng
shí
ruò
guān
kāi
luò
rǎng
shuí
shū
quǎn
zhōng

译文

四海之内,人们皆翘首以盼丰收之年,此稻花之独特,绝非世间万花所能比拟。其芬芳融入天地生成之韵律,其气息顺应阴阳子午之循环。七月时节,顷顷稻田紫芒摇曳,丰收之际,穰穰稻谷如玉糁般在西风中待舂。雨晴之时若影响稻花之开落,而歌颂这片土地者,又有谁能表达田间农夫的赤诚。

逐句剖析

"四海张颐望岁丰":四海之内,人们皆翘首以盼丰收之年,

"此花不与万花同":此稻花之独特,绝非世间万花所能比拟。

"香分天地生成里":其芬芳融入天地生成之韵律,

"气应阴阳子午中":其气息顺应阴阳子午之循环。

"顷顷紫芒摇七月":七月时节,顷顷稻田紫芒摇曳,

"穰穰玉糁杵西风":丰收之际,穰穰稻谷如玉糁般在西风中待舂。

"雨暘时若关开落":雨晴之时若影响稻花之开落,

"歌壤谁摅畎亩忠":而歌颂这片土地者,又有谁能表达田间农夫的赤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稻花》是宋代诗人董嗣杲的一首七言绝句。首联以全民盼丰收的宏大视角凸显稻花对国计民生的重要;颔联运用道家哲学,将稻花生长与天地阴阳相连,赋予其庄严感;颈联以动态视觉展现稻花从生长到收获的丰收图景;尾联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辩证思考,揭示农耕对气候的依存,礼赞农民奉献精神,将劳作升华为文明传承的集体记忆。以稻花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稻花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农耕生活和自然生态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四海张颐望岁丰,此花不与万花同”以全民期盼丰收的宏大视角切入,凸显稻花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价值;颔联“香分天地生成里,气应阴阳子午中”运用道家哲学思维,将稻花生长与天地阴阳相勾连,赋予其自然规律与生命节律的庄严感;颈联“顷顷紫芒摇七月,穰穰玉糁杵西风”以动态视觉呈现七月稻浪翻滚、西风舂米的丰收图景,完成从生长到收获的生命循环叙事;尾联“雨晹时若关开落,歌壤谁摅畎亩忠”通过自然天候与人文精神的辩证思考,既揭示农耕对气候的依存关系,又以反问句式礼赞农民“畎亩忠”的奉献精神,将个体劳作升华为文明传承的集体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茵《柿叶》

下一篇:宋·苏轼《芙蓉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