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2
qīng
hóng
xiàn
线
jiè
shā
xiāng
fēng
zhú
sān
yuè
táo
huā
làng
liù
qiáo
liǔ
yǒu
yīng
guān
tíng
fēi
gài
chūn
xiāng
jiē
jiǔ
shè
shōu
wǎn
yóu
zhī
lǎo
liǎng
shān
cháng
yōng
yáng
西

译文

苏公堤就像一条青红色的线划分开沙地与湖水,每天香气弥漫的微风,伴随着行人的马蹄声。三月桃花盛开时,湖面平静无波,不见浪涛涌起,六座桥畔柳色葱茏,黄莺在枝头婉转啼鸣。官亭边车辆来来往往,仿佛春天在这里接连不断,等到天色傍晚,酒馆收旗闭店,游人自己都沉醉在这美景之中。漂泊的游子怎会懂得苏轼当年的心意,西湖的南北两山长久地拥抱着夕阳西下的美景。

逐句剖析

"青红一线界沙堤":苏公堤就像一条青红色的线划分开沙地与湖水,

"日日香风逐马蹄":每天香气弥漫的微风,伴随着行人的马蹄声。

"三月桃花无浪起":三月桃花盛开时,湖面平静无波,不见浪涛涌起,

"六桥柳色有莺啼":六座桥畔柳色葱茏,黄莺在枝头婉转啼鸣。

"官亭飞盖春相接":官亭边车辆来来往往,仿佛春天在这里接连不断,

"酒舍收旗晚自迷":等到天色傍晚,酒馆收旗闭店,游人自己都沉醉在这美景之中。

"游子岂知坡老意":漂泊的游子怎会懂得苏轼当年的心意,

"两山长拥夕阳西":西湖的南北两山长久地拥抱着夕阳西下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公堤》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七言律诗,以杭州西湖苏堤春景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卷。全诗以“青红一线界沙堤”开篇,用“青红”点染堤岸的明艳色彩,“一线”勾勒出堤身狭长的形态,色彩与线条交织出视觉美感;“日日香风逐马蹄”则从嗅觉与听觉切入,以“香风”暗含春意盎然,“逐马蹄”烘托游人络绎不绝的热闹场景,动静相生间勾勒出南宋西湖的繁华春色。“三月桃花无浪起”“六桥柳色有莺啼”进一步以桃花、柳色、莺啼等典型意象,铺陈出堤上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而“官亭飞盖”“酒舍收旗”则捕捉市井生活的细节,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后两句笔锋陡转,借“游子岂知坡老意”的感慨,将眼前春色与苏轼筑堤的济世情怀相勾连,末句“两山长拥夕阳西”以孤山、北山环抱西湖的永恒景象作结,暗含对历史兴替的深沉喟叹。全诗语言清丽婉约,善用色彩对比、视听感觉等手法,既写尽苏堤春色的明媚鲜活,又在尾联以景结情,将个人游赏之乐升华为对历史文脉的追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青红一线界沙堤”中,“青红”二字以明艳的色彩点染堤岸,又以“一线”勾勒出沙堤狭长如线的形态,色彩与线条交织出视觉张力;“界”字暗含人工堤岸与自然湖水的界限,赋予画面分明的构图感。次句“日日香风逐马蹄”则从嗅觉与听觉切入,“香风”既指春风携桃李之香,亦隐喻西湖春日的鲜活气息,“逐马蹄”以动态描写游人络绎不绝,马蹄声与风声相逐,将静态景致转化为流动的生机。颔联“三月桃花无浪起”承接首联的春意,以“三月”点明时令,“桃花无浪”是指春天时,湖面平静如镜;“六桥柳色有莺啼”则通过“六桥”特指苏堤景点,柳色葱茏与莺啼婉转形成视听通感,以“有”字转折,将视觉的静态绿意转化为听觉的动态活力,对仗工整中见起伏节奏。颈联“官亭飞盖春相接”转写市井场景,“官亭”与“飞盖”指权贵游赏的排场,“春相接”拟人化春色与人事的交融;“酒舍收旗晚自迷”则以“收旗”暗示白昼喧嚣渐息,“晚自迷”捕捉暮色中游人沉醉忘归的瞬间。通过描写官亭的热闹、酒舍的经营活动,展现了苏公堤白天与傍晚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繁华。尾联“游子岂知坡老意”陡然转折,借“坡老”点明苏轼筑堤的济世情怀与历史深意,“岂知”以反问语气凸显今人与古人的精神隔阂;末句“两山长拥夕阳西”以孤山、北山环抱西湖的永恒景象作结,“长拥”赋予山峦人格化的守护姿态,“夕阳西”傍晚时分,是自然永恒与人事短暂形成强烈对照。尾联由景及情,借感慨游人不了解苏轼修建此堤的心意,引发读者对苏轼功绩和苏公堤文化内涵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栐《白水山》

下一篇:宋·张元干《满庭芳·三十年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