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百里没人家":赣江两岸,百里没有人家,
"最苦江流曲更斜":江流弯曲,更是寂寞难捱。
"岭草已青今岁叶":岭南草木已泛滋今春的绿叶,
"岸芦犹白去年花":岸边芦苇犹残存去秋的白花。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舟过谢潭三首(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夹江百里荒寂、江流曲折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舟行途中的孤寂与愁苦,展现出旅程的艰辛。而“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一句,在新故相映的自然景象里,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新草旧花并存,恰似岁月更迭的缩影。诗人以小见大,借荒江行舟之景,表达出对自然奇妙的惊叹,在荒寂中发现独特的美,歌颂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展现出即便身处困境,也能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与乐趣的豁达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描绘了夹江百里荒无人烟的景象,以及江流曲折且斜的状态。诗人借这荒寂、曲折的江景,抒发了自己在舟行途中的孤寂、愁苦之情。荒无人烟的环境,曲折难行的江流,都暗示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无奈。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使景与情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岭上已经变青的今年的草叶,与岸边依旧还白着的去年的芦花进行对比。“已青”和“犹白”形成鲜明的时间差异,展现出新旧交替的自然景象。同时,这一对比也映衬出时间的流逝,新生命的生长与旧事物的留存相互对照,引发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和岁月的痕迹。动静结合:从整首诗来看,前两句中“夹江百里没人家”描绘的是静态的荒寂之景,展现了江两岸的空旷无人;“最苦江流曲更斜”则写出了江流的动态,突出江流的曲折变化。后两句中“岭草已青今岁叶”是静态地描写岭上草叶的颜色,“岸芦犹白去年花”同样是静态地描绘芦花的状态。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既有静态的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又有动态的江流增加画面的活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诗人便将我们带入一个荒寂的世界,“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此句如实描绘了赣江上游的景象,大庾岭北一带本就荒僻,夹江百里不见一户人家,这绝非夸张之笔,而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忠实记录。在这荒无人烟的江畔,唯有蜿蜒曲折的江流相伴。那江流的“曲更斜”,不仅增加了行舟的艰难,更在视觉与心理上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最苦”二字,直抒胸臆,道出诗人在这荒寂行程中的难耐寂寞,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诗歌后两句笔锋一转,为我们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画面,“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诗人南行正值春天,此时岭上向阳处的草叶已呈现出勃勃生机,泛着清新的绿意,展现出春日的活力。而近岸水边,去年秋天开放的芦苇花却依旧雪白,残留在枝头。通常认知里,春草与秋芦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它们本属于不同时节。但在这荒江之上,诗人却敏锐捕捉到这一独特景象。这种新与旧、今与昔的鲜明对比,犹如时光的碰撞,为诗歌增添了别样魅力。
4. 作品点评
杨万里以简洁笔触,不加过多修饰,将这两种异时而并存的自然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并未刻意阐述其中深意,却让读者在欣赏诗句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丰富。这两句诗蕴含着无尽诗趣,引发人们对时光流转、自然多变的思索。整首诗前两句营造出荒寂愁苦的氛围,后两句又带来意外的惊喜与诗意,前后形成强烈反差,却又和谐统一,生动展现了诗人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尽显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才华。
上一篇:宋·林逋《猫儿》
下一篇:宋·黄庭坚《品令·茶词》